造機器人,對張一帆來說,并不是陌生的事情,腦海里不知道怎么冒出來的東西,即便是沒怎么消化,也足夠他造出很多種機器人。
筆記本展開,然后自己想到的方案寫上去....
要實行獨立行走定位,然后尋的,GPS導航這是必備的,然后還有行進系統;
再接著,抓取物品,識別,判斷,這些要用到的是高清淅度的鏡頭和識別技術;
沒道理讓機器人弄一些沒用的生活垃圾回來,那就不是廢舊回收場了,那該叫垃圾回收站。
在張一帆的用心下,最初版的方案很快就弄出來了。
一款可以自己尋找垃圾箱,然后挑選有回收價值的物品,再把它運回來的機器人。
但是,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綱要。
大致是說明了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東西。
可是,怎么去實現,還沒有一個定論。
行走,可以通過驅動系統實現,尋找目標,可以通過導航實現。
但是,判定什么東西有用,什么東西沒用,然后,把它們分類放好,這個,還真是個難題。
通過攝相頭拍攝過來的照片判斷?
抓取物品時,往左偏一點或者往右偏一些,那都可能得來不一樣的結果。
塑料,玻璃,紙制品,其實讓人去分辨其實很簡單,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是機器不一樣。
它行動的能力,其實只能靠認知,也就是需要識別,對比,然后進行判斷。
有了智能學習芯片和程序,它可以慢慢積累,但是也需要一個過程。
簡單來講,也就是說,要有人教它。
然后,行走,定位,抓取物品這些功能,也都是需要一定的技術的。
張一帆的想法,那就是一個機器人,拖著一輛小車子,然后分幾個裝放區域。
也就是說,塑料制品,放一個地方,鋼鐵制品,又是另一個地方,最后什么啤酒瓶的,再另外放一邊,然后還有紙,也是要分開放的...
實現的難度有點大,但是,張一帆就是想了,然后也開始考慮實施的困難。
縣城的垃圾桶,還沒有發達城市搞得那么好,
一米五的垃圾桶,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放,那也就意味著,張一帆造出的機器人必須在要在高于這個高度的垃圾桶里翻東西。
再考慮,不可能每個垃圾桶都要翻,首先就是要判斷這個垃圾桶里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翻。
鐵具還好說,用上個電磁感應器再編上一段程序就好;
可是玻璃,朔料,還有鋁制的易拉罐這樣的東西,一時半會根本沒辦法探測。
這些都是難題,都需要解決。
不過對于張一帆來講,總算是有了個東西要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