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經費五十億,這個數字實在太大。國內教育體系瞬間為這個數字吵成一鍋粥。二十多年后,清北這個級別的學校一年經費也就這個數。
換在當前,考慮收入和物價,完全可以將它當做后世的五百億來看。
想想如此一筆巨款,還是每年不少于五十億的投入。要花掉這么一筆錢可不容易嘞。無數人的心頭都變得火熱,默默思考自己能在其中做點什么。
國內媒體上立馬響起嘈雜的聲音——為什么新建的‘圣光大學’沒有文科?
為什么不設立文史專業?為什么沒有新聞法律專業?為什么沒有藝術教育專業?
這是看不起誰呢?強烈要求周總正視文化領域的呼聲,親自上門聘請國學大師登臺授業。
對于這些雜音,周大爺多看一眼就算他輸。
只用半個月,鄭教授領導的校務委員會擬定了建校規劃。首先,天陽決定把市政府,機關單位和配套宿舍騰出來給學校當辦公點,教學樓和校舍。
這有大概二十多棟大大小小的建筑,應該滿足學校初步使用。
有了落腳點,‘圣光’便抽調集團的中層人員填充校務管理工作。這一口氣就填過去上千人,騰出的職位又可以創造新的就業。
接下來便是招募師資力量。
簡單拿錢砸便是。
周青峰一月中旬說要辦校,二月中旬就開始在全國報紙上打廣告。助教兩千起步,講師翻倍。教授等級的職位需要面談,薪資上萬不是夢想。
光這拿錢砸就能砸的人目瞪口呆。國內不少符合條件的大學教職員工都仔細報紙上字里行間的每一句話,少不了撥打廣告上留下的電話親自問一問。
但要解決師資問題,完全靠外來的應聘者似乎不太靠譜。于是周青峰打起了自己集團的人力資源——‘圣光’的研發部門已經有上萬的高級職工。
比如在‘矩陣’小組干了兩年的史維奇,他就被要求去‘圣光’大學計算機學院當兩年的系主任。這位組長如今精通軟硬件技術,在業內已經算是名聲鵲起。
史維奇接到這份調令時是哭笑不得,因為當初伺候秘密‘矩陣’的小組如今已經膨脹到八百人。現在有一半被調去大學執教。
調出來的職工都是兩年來在集團接受培養,擁有極其豐富經驗的骨干。他們對于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構建有著極其超前的思維。
這支隊伍成建制調出來,配上一批高素質的助教,‘圣光大學’的計算機系立馬就是師資雄厚。開設的專業將不僅僅是培養敲鍵盤的代碼苦力,是真正的未來技術領軍者。
除了在自家挖潛力抽調人手,周青峰還帶著紅龍藥劑到處去求聘一批上年紀的退休人員。這種發揮余熱的做法在‘圣光’內部很普遍。
‘圣光’技術部門有兩千多退休的老研究員,個比個的職稱高。有的甚至是學科帶頭人,又或者是院所的創建者。
周青峰跑去請了兩三百位能‘以一當十’的老家伙出來,立馬就能把物理,化學,數學等等自然學科的院系撐起。
這還不用擔心人事關系,反正都是退休的。
等到了94年三月份,周青峰以一如既往的超高的效率,把大學的數千名教職工全給招聘齊全,十幾個理工科學院的草臺班子愣是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