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黯然一聽,不禁說道:“聽道子兄這么一說,我還真覺得有可能是他了。”
乾道子道:“是不是他,去青云峰走一趟便知!”
蕭黯然聞言,道:“看來也只好再去拜訪拜訪這位青云道兄了!”
說罷,蕭黯然將那幅道祖圖給小心翼翼的卷起,放置在大殿之中,然后和乾道子一同離開了玉京觀。
……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陸鳳秋已經將《莊子·天下篇》寫完,已經寫到了《莊子·胠篋》。
和天下篇中闡述的內圣外王不同,這一篇中所闡述的是沒有差異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盜。
同樣在《道德經》中也有過這樣的闡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這一篇都是莊子篇的精華所在。
這篇中認為的善是上善若水,順應自然,順應天道,講求一個順字,只要順應天道,就是善。
不要糾結別人惡不惡,因為一旦這么做了,就成了搶占道德至高點的“圣人”,圣人眼里總會有大盜,所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的確,每個人只能對自己負責,做好自己不要去用道德脅迫別人,這是應該的事情。
別人惡不惡,的確與自己無關。
但卻是與被惡者欺壓之人有關。
被欺壓者受了欺辱,如果看到了還不去管,這其實也是一種惡。
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落在了下乘。
如果對為惡者不加以訓斥,那為惡者只會以為自己的惡是正常的,是最理所應當的。
這不是脅迫,而是闡述自己的觀點。
至于聽與不聽是你的事,但說不說是我的事。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對自己負責。
至于是不是成了搶占道德至高點的“圣人”,那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陸鳳秋秉持的是道是有俠義精神的道,于天道、人道,他有著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一步一步形成的,而非一蹴而就,人都是一步一步成長的,陸鳳秋亦是如此。
他通讀百家經典,一身所學,早已不僅僅局限在道門學說之中。
更不會生搬硬套經典之中的經義強加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本身就是落入下乘。
想要走出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本心,煉化出屬于自己的本真大道,這一點是最為至關重要的。
見天見地見自己,不是無情,是見本心性情,見自我本心面目。
……
也不知過了多久,天色黯淡下來。
但青云峰的上空依舊是金光彌漫。
玉京城中的諸多人物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
畫仙青云子之名再次在玉京城的各處被人們念叨不已。
……
皇宮之中,乾帝楊盤坐在御書房之中,每隔一時三刻,便有那太監前來稟報一聲。
“陛下,西山金光依舊。”
乾帝楊盤聽到了之后,頭也不抬,伏案批閱奏折。
直到那太監最后一次進來說道:“陛下,西山金光已散。”
乾帝楊盤方才抬起了頭來,沉聲道:“如今幾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