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國境內,江北州通化府興安路,順昌鎮的大青山半山腰上,有一座云歸寺,寺里香火鼎盛,香客連綿不絕。
極目遠眺,入了天門。
白云卷走一叢叢下飛的烏鴉,洗凈了許多霧氣,蔚藍色天空不沾半分黑色。
遠處,知歸鳥踏在槐樹枝椏上,疏理著淺藍色的羽毛,細小的絨毛偶有雜黃色灰泥,艷陽下泛出斑瀾光澤。
春和景明,天朗氣清。
大秦國建國七百余年,除偶有幾代國君亂政,上下亢瀣一氣,官**民麻木,弄得民不聊生,招惹鄰居大河國、大順國、大遼國虎狼之師,或合兵或分兵率數百萬甲士致國破,再復國外,一直處于盛世。
現今依舊如此。
在大秦國,佛法之普遍,與其他國家并無不同,只是勢力一直不上不下,為道術與魔技乃至各雜派所壓。
佛因何而生?因玄空佛祖而生,自九萬年前玄空佛祖創得人類修煉術法以后,佛法空前繁華,更有甚者,舉國修佛,佛光普照。
玄空佛祖的功德之大,空前絕后,他使人類不必偏居一隅,不必在各種天災猛獸面前任其宰割,更不必苦守百載壽命,郁郁此生。
雖已然九萬年過去了,無盡的時光歲月里,百家爭鳴,人杰出世各種修煉道法,層出不窮,人類群成為天地間最為龐大的勢力,可玄空佛祖的香火,依舊不息,寺院也存在于每個地域。
云歸寺,也是如此,寺內唯有一尊大佛,便是玄空佛祖,另外有數十尊小佛,數百尊佛門先祖,共同供奉在云香閣。
人多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攤販,寺外行人如織,而各種賣香、燭、紙、佛塵、佛珠等等物什的小販們則坐于路旁,和和氣氣的介紹著貨物,商量著價錢。
人雖多,秩序卻井然。
當然,這是云歸寺從中介入的緣故,上山是緣,佛前須戒爭吵。
整個寺平常時候行走的和尚并不多,那他們去那兒了,就是云歸寺講經閣。
講經閣,由棕木搭建而成,從內往外,或者從外往外內看,整體呈現棕紅色,閣內三面掛有黃布,繡祥云圖案,門有格,格由白紙糊上。
三米高臺之上,是講師云依大僧,高臺之下有數百蒲團,上面坐著云歸寺的弟子。
名字叫講經閣,但主講的卻不是經文,而是各種修行上的知識。
“據妙空佛所記百科全錄,修行路上公認的境界,傳聞有九境,分別為天闕境、地魂境、中人境、踏虛境四基境,至境、塵境兩堅境,融一境、合一境、徹一境三超境,但四基境之難,便難于上青天,更別說兩堅境了,至余三超境,嘿嘿,據我所知,大秦國僅有國師一人勉勉強強達到了融一境的門檻……”
云依大僧捋了捋灰白色胡子,表情和善,滔滔不絕的講道。
他講的不亦樂乎,卻并不代表下面的小和尚能聽懂,這不,底下一片亮閃閃的小光頭,都是云里霧里的。
見狀,云依大僧啞然失笑:“對對對,差點忘了,跟你們說這個,不就相當于對牛彈琴嗎?還是給你們講點基礎的吧。
每一境呢,都有六個小境界,分別為初識、煉達、知歸、迷善、眾成、期破,對于天闕境,我們需要找到一只天獸,也就是在天上飛的妖獸,與他們訂立契約,從而踏上小境界煉達。
記住,要是自愿的才行,所以我們沒必要好高騖遠,僅僅找到一只低階妖獸就行,與它們培養感情……”
高臺上面的人,娓娓道來,由淺入深,由遠及近,下面的小和尚,聽得搖頭晃腦,也不知是真懂還是假懂。
在眾小和尚之中,有一個就顯得很是特別,因為他有頭發。
他名葉陽,十一歲,是整個云歸寺,唯一能夠來講經閣聽講的俗家弟子。
面容平平無奇,眉眼柔和,兩只眼睛如同寶石一般璀璨奪目,嘴唇輕啟,嘀嘀咕咕著念叨著什么,仔細聽之,發現其稚嫩的聲音所傳出來的話,竟是與臺上的人一般無二……
“陽子,你安靜點!俺還要聽講呢,都快錯過了!”
正念地出神,前面一個胖臉小和尚轉過頭,皺著眉頭對葉陽小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