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華芯科技花了大代價挖過來海龜人才。
付炎在計算機算法上有很深的造詣,在國內外很多重量級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原本以為來到華芯科技,也是大材小用了,沒想到一進來就進入CPU事業部。
華芯科技竟然有這樣的野心?
作為中國人,付炎跟你大多數人一樣,有著一顆中國芯夢。
可華芯能做好中國芯嗎?
三天之后,付炎從懷疑轉為肯定和驚嘆。
從指令集,到CPU架構設計,華芯科技有著非同尋常的底蘊。
這還是一家初創公司嗎?從開始幾十號人,到現在也不足200號人,竟然能撐起CPU設計的大任?
而付炎在這里,也可以發揮出他數學算法的專長。
不過今天他算是見識了,自家這位傳奇創始人的手段。
簡簡單單的變換了預測表更換的策略,再添加了幾個預測的策略,整個預測的精準度提升了30%。
王岸然搖搖頭,這可是他借鑒別人的成果,沒什么值得夸耀的,一個預測表策略的優化,那是集中了數十代處理器技術的發展,數萬科技人員智慧的結晶,要知道tage分支預測算法,那是得過四項國際大獎的。
相比于原版的,在華芯科技集成的CPU分支預測算法只能算是閹割版的,這沒辦法,原版的算法要完整實現,300萬晶體管都不夠。
而王岸然的低調在付炎眼中,成了深不可測的意味,在讓他高傲的自尊心受到打擊的同時,也讓他沉下心來,繼續做完下面的事。
“付教授,想讓分支預測有更好的施展空間,對分支預測表的寬度,以及預讀取的數據容量有更高的要求,在CPU緩存之下,有必要再設計一道二級緩存。”
付炎搖搖頭,說道:“好是好,但技術上行不通,二級緩存需要總線另外分配帶寬,事必影響CPU與內存之間的通信。
再加上sram高速緩存不光成本高昂,所占的芯片面積也將是個問題,我們將沒有足夠的晶體管來實現其他的功能。”
王岸然搖搖頭,越是高精的人才越容易被常規思維限制住想象。
Intel是行業霸主不錯,但也犯過在奔騰三時代,為了不讓規模巨大的sram緩存占用有限的CPU核心面積,“創造性”的將CPU二級緩存集成到CPU核心外面,造成CPU二級緩存只能以半速運行。
結果就是CPU運行效率低下,性能孱弱,面對AMD同期的K6架構CPU,落于下風。
“付教授,我們可以給L2緩存單獨設計一套總線通訊總線,只不過需要2%左右的晶體管。”
“重新設計一套總線?”
王岸然點點頭,繼續說道:“二級緩存沒必要用sram高速緩存,edram高速緩存也可以,加上128kb的L2緩存,性能值得期待。”
付炎很驚訝,老板的思維真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不過他還是把疑問提出來。
要知道當今所有的芯片設計,還沒有把edram作為CPU高速緩存的案例,華芯科技第一款CPU,有必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嗎?
“王總,這,edram真的可以嗎?”
當然可以了,這個時代雖然沒試過,但在9102年,edram高速緩存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
王岸然很肯定的點點頭,“不試試,你怎么知道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