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詫異過后,支持一派的人又很是有些欣喜,那種感覺自然來得越早越好。
而反對一派的人,則輕輕皺眉,難道真的能夠如《白頭吟》一樣,彌補歷史留下的遺憾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他們剛開始時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們認為李寒絕對是在消費梁山伯和祝英臺兩個人物。
本來,如果最后的事實證明,李寒真的能夠彌補歷史遺憾的話,他們也應該是感到非常高興的。
但是,之前和支持一派的人在網絡上爭論了那么久,如果真的是他們的判斷錯了,那面子上就有些下不來了。
所以,現在的他們心情就頗有些復雜了。
但事已至此,只能先將電影繼續看下去了。
祝英臺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要出外求學。但在當時,女子是不能在外面拋頭露面的。
于是,祝英臺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
女扮男裝嗎?
觀眾們又在想,已經失傳了的真實梁祝故事中,也真的是如此嗎?
“應該是吧。”現在心里差不多就可以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了。
然后,祝英臺和銀心兩個人在半途中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
梁山伯和祝英臺兩個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梁山伯和祝英臺兩個人就是這樣相識的嗎?
這倒也還好,關鍵是在接下來讀書的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臺始終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枕共眠。
晚上同枕共眠,這兩個人也太開放了吧?
其實不是。
因為在這三年的時間里,盡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梁山伯始終都認為祝英臺是男子。
同枕共眠三年卻不知道對方是女兒身?這就有些扯淡了啊!
這特么同枕一個晚上,就應該知道對方是女兒身了吧?不對,哪里需要等到晚上同枕,走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了吧。
還有,祝英臺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才女,不應該這樣沒有羞恥心吧?
剛一見面就和男子同枕了?梁山伯以為她是男子也就罷了,她總不能夠也把自己真的當作是男子吧?
李寒這情節設定有些扯啊!
反對一派的人心中大喜,情節越扯越好啊!
只是,隱隱之中那種感覺卻又依然存在。
這特么是什么情況?這么扯淡的情節也能給人那樣的感覺?已經失傳了的真實梁祝故事,也是這樣?
這不可能吧?
支持一派的人同樣覺得有些扯淡,太不合常理了。
不過,轉念又一想,既然是傳說中是愛情故事,是愛情傳說,不合常理倒是也可以說正常。
然后,祝英臺心里暗暗的愛慕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卻渾然不知祝英臺的心意。
他能夠知道才怪。同枕共眠三年都不知道對方是女兒身,還能夠察覺對方愛慕自己的心意?
甚至,祝英臺多次向梁山伯暗示自己其實是女兒之身,甚至還表達了愛慕之意,梁山伯依然沒有任何察覺。
觀眾們感慨,像這種憨直的人,那只能存在于故事當中了。
最終,還是祝英臺大膽向梁山伯表明自己是女兒之身,同時也直接表達了愛慕之意。
梁山伯這才恍然大悟。
然后,兩個人成為了一對戀人。
這種情節那也只能出現在故事當中了。
原來,已經失傳了的梁祝故事是這樣。
等等,為什么要這樣感慨?這部電影并不是科普電影,按理說,不應該這樣感慨才對啊!
這樣一來,豈不是說他們在心里已經默認,這部電影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梁祝故事了?
這不應該吧。
但不管怎樣,電影還在繼續。
梁山伯和祝英臺兩個人成為了戀人,然后常見的橋段出現了,一個叫做馬文才的富家子弟,也喜歡上了祝英臺。
再之后,梁山伯去祝英臺家提親,祝家不愿意祝英臺嫁給梁山伯這個窮小子,對兩人的事百般阻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