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文明門外的聚賢坊,有百余泥瓦匠在忙著改造房屋。
按照鄭成功的想法,此地要設立機器局,這一大片地方都被官府買下。
資助改造當地房屋的白銀來自于廣州府鄉紳半強迫半自愿的捐贈。
機器局生產火繩槍、鐵鑄炮、機槍、鉛彈、黑火藥、實心彈等軍需品,乃是鄭成功將金門島的火槍作坊和火炮作坊放在同一塊地方設立的機構。
金門島的體量太小,還只是“作坊”,但是廣州城的體量足夠大,鄭成功已經不滿足于“作坊”,而是工廠。
作坊與工廠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不僅僅是規模,還有更加高效的生產流程、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等特征。
廣東機器局是鄭成功建立的第一個工廠。一塊地方能夠同時生產火繩槍、火炮、黑火藥等一整套軍需品,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工廠了。
“等到廣東機器局掛上牌匾,你們以后就在這里生產各種火器。每個月至少要產出一千支火繩槍和四門鐵炮。工匠我會設法招募,缺多少招多少。”
鄭成功帶著從金門島、廈門島到來的工匠,安排他們在聚賢坊附近居住:“在泥瓦匠將這里的房屋拆除、重新修建之前,你們負責在廣州城招募新的鐵匠和木匠,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的火器鑄造專家。”
“我們一定會盡力做到。”
工匠們應承下來。
在廠房尚未建好之前,這群工匠沒法開工,倒是可以培訓更多的工匠、打造鑄槍炮的模具。
“本來這里應該要修建一個冶鐵廠,但是考慮到此地是城區,人口密集,冶鐵需要大量的木炭、煤炭,還會烏煙瘴氣。因此另外選址建造冶鐵廠更好。冶鐵對原材料的要求苛刻,要么在煤鐵產地建廠,要么靠近河流,便于運輸原材料。”
鄭成功指著此地的一個角落,在規劃中是一處高爐煉鐵廠。
他仔細想了想,還是不在廣州城中冶鐵,轉到城外江邊設立鐵廠。
一個部將找到鄭成功:“主公,南海縣義軍首領陳子壯回來求援。”
“陳子壯不是率兵去攻打肇慶,打通前往廣西的道路么?難道他在肇慶城受阻了?”
“多半是。”
“直接讓陳子壯過來見我吧。”
張家玉、陳子壯、陳邦彥三人為鄭成功取得廣州城立下大功,鄭成功對他們頗為感激,還需要拉攏陳子壯和陳邦彥兩人,畢竟兩人有一群廣州府的鄉紳支持。
陳子壯找到鄭成功,他沒能打下肇慶城,反而死傷慘重,自覺有些愧對鄭成功,不好開口:“李成棟的部將杜永和堅守肇慶城,他兵多糧廣……老夫……實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