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總壇大殿,四壁火光被慈舟和尚的殺氣,反復激蕩地燎燒沖天,無聲無息地向在場眾人展示出,道理最大的“張無忌”此時的心情。
自知理虧的白道首領,少林寺一眾僧人率先退走,峨眉派的滅絕師太沒了趁手的祖傳神兵,戰力一下子驟降,淪落到武當七子的水準,盡管憤憤不平,卻還是以自保為主,緊隨少林寺的高僧離開。
至于武當派就更不用說了,念及張翠山的情誼,自然是不肯與侄子輩的“張無忌”為難,再加上宋青書不知什么時候,隨峨眉派弟子離開,武當七子之首宋遠橋關心則亂,已經待不下去了。
六大派里實力最強的少林、峨眉、武當先后被“道理”說服,剩下的只有華山,崆峒和昆侖這般的二流勢力。
可惜,無論是扶危濟貧的華山二老,還是崆峒五杰,又或者是昆侖派的夫妻檔,都畏懼于“張無忌”手里掌握的道理,又不甘心就這樣離去,十二萬分的煩惱,卻無計可施。
慈舟和尚緩緩地收劍入鞘,笑道:“山下自有玄冥二老,混元手成昆、丐幫叛徒等不三不四的武林敗類,還有聽令于趙敏郡主的朝廷鷹犬布網設局,在等著我們雙方兩敗俱傷,好將六大派一網成擒。無論勝負,諸位的下場恐怕都十分不妙,沒準日后還得由我出手,救爾等脫困,還是保留實力為上策,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吶!”
華山二老看似稀里糊涂,為老不尊,卻最是靈醒,懂得趨利避害比什么都強,互相交換眼神,默契無比地走了。
剩下崆峒派五杰,自知不是手持倚天劍的“張無忌”對手,盡管臉上神色憤憤不平,卻也緊隨華山派的腳步,匆忙離開變成龍潭虎穴的明教總壇。
最后剩下友鄰昆侖派,慈舟和尚笑道:“昆侖甚是廣大,何必在乎一時得失?我以張無忌之名立誓,明教只占有西昆侖,東昆侖盡歸賢夫婦所有,何如?”
這番話說地有理有據,在白眉鷹王等明教高層的默許首肯下,昆侖派的門人弟子也就愿意息事寧人了。
正所謂,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張無忌”此時道理最大,還愿意講道理,論起江湖道義,六大派的人自然是心服口服。
反觀明教教眾陣營,千鈞一發之際,都準備以身殉教了,不料從天而降一個大救星,只手挽回傾頹的局面,扶大廈之將傾,簡直就是明尊降世。
白眉鷹王為人清正公平,心里也存有私心,畢竟“張無忌”是外孫,血脈聯系的至親,扶他登上明教教主大位,于根本利益完全沒有損失。
青翼蝠王的心思就簡單多了,他原本就是閑散的性子,根本不想理會教中的庶事雜務,既然有人拯救明教于危難,又偏偏是平日里敬重的殷大哥之外孫,自然不會有意見。
再則,小昭突然亮出其母紫衫龍王的信物,聲稱全力支持“張無忌”,即便金毛獅王謝遜沒有在場,這位無視江湖規矩,與張無忌的父親張翠山結拜的明教法王,肯定不會出言阻止。
“逍遙二使者避世不出,五行旗旗主還在山下廝殺,原本票數不夠,不過由我等護教四**王,扶保你就任明教教主,按便宜行事的要旨,綽綽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