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奇和雨果兩個人都接受了約納斯的邀約,雨果成為了首席經濟學家,而施瓦奇只掛了一個戰略顧問的頭銜。
他最多只會幫約納斯設計一套符合霍夫曼投行發展的路線和管理框架,不會參與具體的經營。
但是雨果不同,他除了參與一些投資項目,還要時刻糾正霍夫曼投行的發展偏差。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施瓦奇的工作負擔就輕。
現在的霍夫曼投行雖然管理的資金超過二十億,但是從架構上來說,還只是一家小型投行。
這樣的一家小型公司,想要發展成為一個財團,可不是收購幾家公司就能成型的。
從架構上來說,財團必須具有幾個主體,首先是為核心的金融主體,這也是霍夫曼投行目前唯一具備的。
然后約納斯選擇了汽車行業為工業主體。
那么收購什么樣的公司,如何將遍布世界各地的各家汽車公司,汽配公司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難的。
管理不好,這些公司不僅融合不到一起,反而會成為負擔。
然后,生產汽車需要鋼鐵,是否要有自己的煉鋼廠,是否要有自己的冶煉廠?材料工藝是否要掌握一部分先進技術和專利!
然后,如何串聯這些公司,是否要建立嚴密的管理體系?
還有就是這些公司之間需要建立屬于自己的物流企業,建立自己的運輸體系。
最后,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還需要建立自己的銷售公司等等。
可以這么說,每一步都非常復雜,非常需要考驗管理能力。
將這些不同的公司整合在一起,沒有一定的宏觀視野,同時具有超強的管理思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
如果只是收購幾家公司就能形成財團,恐怕全世界到處都是財團了。
但是一直到后世,能夠被稱之為財團的,依舊只是那幾十家而已。
雖然說沒有施瓦奇,憑借約納斯的先知,也能在形成自己的競爭力之后逐漸發展壯大,但是中間的損耗難以計數,可以說事倍功半。
但是,有了施瓦奇這樣的大佬幫忙設計完整的路線,并且根據現實遇到的問題時刻調整方案,解決問題,那么就是事半功倍。
后世的許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看似繁花似錦,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那些企業只不過是越來越臃腫,抵抗風險的能力并沒有增強。
好比曾經當過首富的王總,他的企業在二十年的過程中,資產達到數千億。
但是前一年還繁花似錦,第二年就烈火烹油,一年財富損失數百億。
那位李家的城,靠做地產發了大財,后來涉足港口,石油,電力,零售。
但是他也只是把自己的產業碎片化,變成某個行業的的一環,從來沒有掌控過一個行業的上中下游。
這樣的公司,再大都算不上財團。
施瓦奇要給約納斯設計完全適合霍夫曼投行發展的戰略規劃,這可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
雨果和施瓦奇不同,施瓦奇是宏觀經濟學家,而他是金融投資理論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