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祖例,海州衛之南,三岔河以南至山海關下,皆為廣寧衛轄地,一共也就八十來個所級戍堡,約屯兵八千,這是在西面朵顏三衛威脅下屯兵之數。
山海關本管不到廣寧衛,只是長城駐防軍卒,是薊州鎮至海邊一段長城防線,若非因建州賊,山海關只是九邊邊緣的軍鎮,遠不如薊州鎮更為重要,邊關九鎮,最重要的是宣府三衛,是大同、榆林、延綏、寧夏諸鎮,這里承擔著韃靼最大的壓力,而山海關前面有開原、鐵嶺、撫順、沈遼、廣寧諸多軍鎮抵擋,山海關居于大明朝防御韃靼左翼三部和女真諸部之后,戰略重要性遠遠算不得什么,駐防的軍卒僅三五千人,若一定說山海關如何的重要,也只能說潛在戰略重要性,是前沿陣地丟失后的重要性。
山海關前后都是比較貧窮之地,田地少,養活不了多少衛所軍卒,一者避免朝廷始終以北地總管府為敵,二者此地本就田少難養軍卒,三者大明朝需要與草原緩和關系,已經不是草原諸部想著找他劉大駙馬麻煩,而是他會不會找這些人麻煩,來自草原壓力驟減,也為了減少雙方摩擦,營造一個較為平和的氛圍,山海關、廣寧衛僅存留萬人,余者一律遷入沈遼更加肥沃田地。
萬人,自三岔河以南至山海關下,如此之多田地,除廣寧衛李家原本田地外,所有田地全部劃分為軍屯田地,所屬衛所軍卒一月一換防休整。
一方面大量田地劃為軍屯田地,用于專門奉養軍卒,另一方面又在沈遼等地為他們分配民田養家,軍卒們因此獲得巨大利益。
軍屯田,除了與朝廷三升賦稅外,除去專門為駐守邊關駐地提供口糧、衣甲外,剩余的全部作為俸祿發放,原本因田地稀少而不足,如今田地幾十倍、幾百倍增加,人人所得俸祿兵響皆超過原本朝廷給予,身后還有可以養家的民田,混亂的山海關軍心得以穩定。
分流的軍卒皆屯于北地,但又有些區別,一些年老體弱的,依然保留衛所軍籍,由守邊軍卒轉而為各城衙役、巡卒,有些衛所被劉衛民直接砍掉,包括廣寧衛下轄衛所也是如此。
戰爭模式改變了,騎馬持刀之人不拿下手持利器的重地要道,根本不敢輕易越境,反而害怕劉衛民跑去草原禍害。
九成人丁集中在沈遼開闊肥沃之地,僅幫老弱百姓十日收割,立即轉而急行向北,烏龍府才是真正收獲之地,大片大片種下的麥谷、稻田卻無幾人收割,這里才是劉衛民真正的私人田地,也是幼軍口糧之地。
小朝廷最是忙碌,一邊收割麥谷,一邊還要選調軍卒參與閱兵,幼軍不需要太多時間整訓,整訓是幼軍日常必須要做的,衛所軍卒就麻煩了許多。
劉衛山、劉衛海、毛文龍、劉忠國、邢烈……一干將領得知劉衛民要選派衛所軍卒閱兵,全都不約而同閉門軍議,五人決定親領一千精銳卒入遼陽整訓,為帝國大皇子壯威。
也不知遠在河套的猛如虎和馬林是如何得知閱兵的,猛如虎、馬林竟然也各領千騎也日夜趕來遼陽城,至于登萊水師則選了三千精銳水卒。
北方動作頻繁引起了朱由檢注意,不得不暫時放下“二十稅一印鈔費用”惱怒,轉而密切關注北方異動,隨著小朝廷送來的威脅信件后,這才知曉是怎么一回事,更是在大朝上指著北方暴怒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