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何必用2011年的方法去對付他?
正如納胡拉所說,正常防就是了。
李良清楚的記得,那一年超音速是給了杜蘭特無限開火權,隨便他怎么投。
而第一個賽季的杜蘭特還沒有練成后來的無差別神準跳投,所以中遠投命中率不咋地。
李良只要盡力去干擾,后面根據得分隨機應變即可。
學托尼-阿倫去防守2011年的杜蘭特,無異于刻舟求劍。
想通了這點的李良,在第二節中段重新登場,杜蘭特也回到了場上,兩人繼續對位。
這一次李良不再做徒勞無功的貼防、跟防,而是始終保持著恰當的防守距離,不跟丟。
杜蘭特一接球,立刻擺出防守姿態。
杜蘭特的確天賦高絕,不過作為菜鳥的他,進攻手段著實不多。
隊友又都是菜雞,沒什么戰術配合,所以很多時候,拿著球運幾下他就投了。
李良伸手干擾,然后就祈禱“不要進不要進”,好幾次球都砸筐而出。
進攻端,李良堅持在三分線外守株待兔,還真讓他逮到兩次機會,一次太緊張扔了一個沒中。
第二次,是馬丁的前場籃板,拿下后分給左側底角的李良。
一個大空位機會,李良手起刀落,一個三分出手命中!
拿下了他在這場比賽中的第一個進球!進球后,現場DJ大吼“布魯斯-李!3-point(三分球)!”
觀眾們跟著大聲歡呼,這樣的感覺真是帶勁。
還沒進NBA打球,李良先過了把在NBA打球的癮,這感覺可比在NCAA坐冷板凳強一萬倍。
當然,李良的任務目標不是進三分,是要防守住杜蘭特。
整個超音速的進攻打得松松垮垮,反正球員們在場上就是各自為戰,杜蘭特擁有無限開火權。
在李良轉換了防守策略后,他多次嘗試在外線跳投,只命中了一個,接著又沖擊內線,博取了兩次罰球,半場結束拿到了10分。
李良從頭到尾始終保持正常的防守態勢,他的防守意識還是可以的,就是腳步、橫移等跟不上。
但杜蘭特顯然打得比較隨意,教練也不管,就讓他隨便投。
李良還找到一個小竅門,就是肯揚-馬丁如果在場,防守的時候就盡量把杜蘭特朝馬丁的方向趕,側開一個身位,馬丁會幫忙補防。
就像在肯塔基大學里,卡利帕里會讓安東尼-戴維斯到處協防。
在丹佛掘金,只有馬丁會及時協防補防,其他幾個人都是看心情。
半場打完,李良三分球2投1中,拿到3分。
掘金上半場保持比分領先,阿倫-艾佛森和安東尼兩人火力的確強大。
在電視上看和在現場看比賽,感覺完全不同。
而在賽場上親身一起打球,和在場邊看又不一樣了。
艾佛森雖然已經33歲,可拿了球在場上還是像一道閃電,速度快的驚人。
李良感覺要是自己去防艾佛森,估計想犯規都摸不著人家,嗖的一下就過去了。
而安東尼則異常的肥壯,在內線數次強頂威爾考克斯這樣的內線,肌肉之間碰撞的聲音,仿佛坦克大戰。
再想想自己對位的杜蘭特,如果任務讓他對位安東尼,怕是要被撞死。
真實而激烈的NBA比賽無疑給了李良心理上極好的鍛煉,他想自己有一天如果真的踏上NBA賽場,絕不會緊張的。
中場休息,李良混進了掘金的更衣室,一切都完美還原,唯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個“布魯斯-李”的更衣柜。
李良坐下休息,這里果然比50年代的球場更衣室豪華多了,也比80年代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