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甘迪自從于2007賽季退休后,成為了全職解說員,在這個職位上做的很是開心。
所以,哪怕不斷有球隊重新招募他當NBA主教練,許以高薪,范甘迪都一一回絕。
畢竟NBA主教練的位子真的不是人做的。
活多壓力大權力小還要背黑鍋,而做解說員,范甘迪可以盡情的揮斥方遒,點評江山。
作為究極懂球帝,站在上帝視角進行品評,范甘迪的優勢可是非常大的。
所以,范甘迪在場邊位置上坐得很舒服,甚至有點想拉哥哥斯坦-范甘迪下水。
但今晚看到李良的表現,范甘迪6年來第一次產生了一絲動搖。
他心中滑過一縷想念,想念那個激情澎湃,充滿了競爭和壓力的賽場。
想念萬眾歡呼,又會萬籟俱寂的體育館。
想念混亂、焦躁、充滿荷爾蒙氣味的更衣室。
想念勝利的狂喜,甚至想念失敗的痛楚。
那一切都太真實了,真實到讓人沉迷,讓人沉醉,讓人無法自拔。
任何一個隊籃球熱愛無比的人,都想投入到這場終極戰役中去,要么加冕為王,要么碾落成泥。
無論距離球場多么近,近到伸手就可以噴到場邊的球員,近到和過去當主教練時沒有區別,范甘迪依舊知道,自己是屬于場外的。
他可以狂喜,可以大喊,可以失落,可以沮喪,但這些情緒都只屬于他自己。
沒有人會和他一起分享,沒有人和他一起承擔。
那是球場內的人才能享受的,他曾經享受過,也忍受過。
他覺得,夠了,可以了,再也不想回去了。
但就那么一秒鐘,他動搖了,他想回去。
他想會一會布魯斯-李。
他想知道,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住他,不讓他得分。
當年在尼克斯,他曾經沉迷于這項工作,而他工作的對象是那個神——邁克爾-喬丹。
和神對抗,能讓人變得和神一樣高大,這是人接近神最好的途徑。
喬丹退役之后,他再也找不到那樣的感覺。
但在李良投進那個三分球后,他覺得自己又摸到了。
“Oh?mygold。”
范甘迪說出了這句話,然后和現場其他觀眾一樣陷入了沉默。
身旁的解說員已經在聲嘶力竭的狂呼著,和一眾在電視機前、網絡屏幕前叫喊的球迷觀眾一樣,他們為這樣一個神奇的絕殺而振奮。
但范甘迪不一樣,他心中的體會是不同的,完全不同。
那是一種經歷過賽場廝殺,經歷過起落沉浮,經歷過天堂地獄一線間的人才能有的體會。
那種站在命運的宏偉神殿前,想要跪下嘆服其雄壯迤邐的感覺。
擁有那種感覺時,你無法喊出任何聲音,唯有深深的沉默能代表他的心情。
“這一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呢?”
范甘迪在良久的沉默后,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范甘迪上一次有這樣的感覺還是在2004年,那時候他還在火箭,12月9號的那場比賽,對手也是馬刺。
麥迪一手導演了35秒連得13分,并最終絕殺馬刺的壯舉。
那一刻范甘迪震驚了,真正的震驚。
但這一次和麥迪那次又有所區別。
麥迪的那一次來的太快,35秒的時間,而且又因為不停的暫停,過程有些斷斷續續。
李良這次時間更長,從第三節末尾開始,貫穿整個第四節,完成30多分的逆轉。
麥迪那個是一次精彩絕倫的短劇,爆發力十足,在結局揭開的那一刻,讓人拍案叫絕。
而李良主導的是一部電影,在足夠的醞釀后,用一記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三分,完成了大逆轉。
對于深陷其中的觀眾來說,你甚是無法發出驚奇的叫喊,你只能默默的搖頭,和范甘迪一樣去思考,“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
在范甘迪和很多球迷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維奇已經叫了暫停,在替補席上大聲布置著最后的戰術。
馬刺還有機會,李良為了獲得足夠的出手空間,提前出手。
所以給馬刺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完全可以布置一個戰術,打進最后一球,讓李良的神奇表現化為烏有。
可是,**維奇看著球員們的表情,心中有些涼。
因為他從馬刺球員臉上看不到必勝的決心。
只有鄧肯和萊昂納德面無表情,一如既往的凝重。
其他人多少有些失魂落魄,有些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