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者外線就是傳導,利用相互的掩護,來伺機空切或者投三分。
他們放棄了低位和大量的突破,并充分利用李良這個高炮臺的作用,把他的影響力輻射到整個半場。
況且李良現在還有了突破的能力,防守他的難度是倍增。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勒布朗-詹姆斯擁有了李良超強的三分能力,那他的傳球、策應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效果?
李良的傳球夏天也是經過加強的,何況還有幾個傳球的技能。
當灰熊暫停回來,把蘭多夫換下,也用加索爾打一大四小的時候,李良在進攻中的靈活性就體現出來了。
在用【死亡纏繞】從加索爾手下斷球后,李良沒有反動反擊。
他自己運球控住節奏,在外線運球觀察,然后突然持球加速。
中路直接殺籃下,小加索爾協防,李良擊地傳球,給到斯科拉,斯科拉輕松上籃得手。
這套陣容在慢慢的顯現出它的威力。
邁克-布朗之所以力主這套打法,就是希望把李良的作用最大化。
這點和當年在騎士為詹姆斯搭建陣容的思路是一樣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詹姆斯要射手,要大中鋒。
而李良自己就是聯盟最好的射手,同時中鋒在聯盟已經勢微了。
邁克-布朗的思路是,給李良搭配幾個防守比較好的外線,有三分和突破能力,內線用一個能吃餅,能中遠距離投籃,能四能五的前鋒,然后具體怎么打,就全看對手的配置和李良在場上的感覺。
在防守端讓李良頂中鋒,實現整個陣容的輕型化,靈活化。
這是布朗在騎士-詹姆斯模式失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
他認為步行者目前的陣容可以讓李良得到真正的發揮。
第四節打了一多半,步行者已經開始慢慢把分差拉開到10分了。
灰熊依舊可以得分,可他們的防守效率根本不行,完全防不住步行者。
這對灰熊來說是致命的。
灰熊的進攻說穿了就這樣。
少三分,多內線強攻,慢節奏,得分肯定不會高。
他們制勝的法寶,還是讓對手的得分比自己的低。
一旦在防守中找不到把對手拖入泥潭的辦法,灰熊隊就會失去對局面的掌控能力。
當然,步行者并沒有能夠進一步拉開比分。
灰熊很快開始對李良進行包夾防守。
李良不停的給CJ-邁爾斯、科普蘭等人傳球,結果他們三分投不進啊!
給你們機會你們不中用,那有什么辦法呢!
灰熊一度將分差縮小到了2分。
這時候李良不再沉默,老子自己來!
嗑下了三分命中率提升貼,抓住灰熊防守中的兩次漏洞,連續命中兩個三分球。
接著一個擊地傳球刺穿了灰熊的防線,助攻空切的史蒂芬森接球上籃得手。
步行者連續得到了8分,一下子鎖定了勝局。
此時,希伯特在場下坐了幾乎整個第四節。
直到最后三分鐘,伯德才把希伯特重新放上場。
領先后代步行者回到了之前的打法,陣地戰慢慢磨,和灰熊一起鏖完了最后的三分鐘。
最終,97:92,5分的優勢,在主場擊敗了孟菲斯灰熊隊,拿到了兩連勝。
這場比賽打得很艱苦。
李良打了將近40分鐘的時間,比賽結束鏡頭拉近切到他身上,能看到強壯的胳膊上都是傷痕,全是在內線卡位、爭奪籃板留下的。
這場比賽李良搶下14個籃板球,還送出了2次封蓋,進攻端再度轟下30分。
這30分和在快船的30分可不同。
在快船隊全隊動不動就120分網上,30分也就占到四分之一。
而步行者的比賽多90幾分,不到100分,30分可就占了三分之一了。
贏下比賽后,李良拿到了全場最佳球員的稱號。
他長舒一口氣,心想,老子真的不想打中鋒啊。
可是,他的中鋒之路,就此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