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防守的思路是一樣的。
所謂跑動比滑動快,意思是當你被動的防御時,采用的是滑步的移動方式。
而滑步永遠比正常的跑動要慢。
所以,他要求所有的球員,利用正常的來回跑動,對附近的持球人進行包夾。
同時,這種包夾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強度壓迫式包夾,而是類似蜜蜂哲人一樣的延阻,作用不是迫使對手失誤,而是打亂對手的持球節奏,讓對手感受到壓力。
一旦對手感受到壓力,進攻選擇出現了遲疑,包夾人會立刻退回,去回追自己對位的防守人。
一般的防守都是等著對手出招,而蜂群防守是先出招試探,迫使對手應對。
己方的五個人,每個人都像蜜蜂一般,去蟄對方的持球人,讓對手的進攻徹底亂套。
在沃爾特斯教練執教的比賽中,場均能讓對手的失誤達到30次以上。
當然,這和對手水平太菜也有很大關系。
李良很聰明,邁克-布朗稍微一說,他就明白了這個蜂群防守的含義。
綜合來說,這是一種攻擊型防守。
既然手下的球員單防能力比較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在局部地區,在短時間內形成二對一的優勢。
在對方轉移球之前,盡快跑動回防,來打亂對方正常的進攻節奏。
“蜂群”這個名字起的的確很好。
但李良當然有疑問,道:“你確定這種干擾會對NBA級別的控球后衛有效嗎?”
因為球員能力問題,有些戰術在低級別的聯賽中是有效的。
可一旦到了高級別,水平很高的聯賽,就沒有用了。
因為球員能力變強了,蜜蜂蜇一下對他來說可能根本沒影響。
而且像對持球人進行延阻這套東西,一般的防守中也都會有。
只不過是作為一種防守習慣,或者針對性的策略來施展的。
把他作為戰略思想,戰術運轉的核心思路,到底能不能行,說實話沒有球隊嘗試過。
邁克布朗道:“我認為可以采用蜂群防守的原因有兩個,首先,這種防守方式不是那種立竿見影,馬上就能見效的防守策略。蜜蜂蜇一下大象,大象會疼一下,但不會死。但很多蜜蜂接二連三,不停的去蟄,大象總會被蜇死。蜂群防守帶來的效果更隱形,慢性一點,他破壞的是對手整個進攻的感覺,而不是某幾個球員的手感。第二,蜂群防守需要體力,我覺得德安東尼的進攻思路,真的很節省體力,多出來的體力正好用于防守,不浪費。第三,我覺得,在制造失誤,尤其是搶斷方面,布魯斯,你應該是最后發言權的。”
布朗第一點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這是一個思路,具體如何施行,肯定有很多細節和戰術套路,可以慢慢試驗和完善。
第二點,德安東尼聽到了估計想把他的光頭打通,老子設計省力的戰術就是為了給防守騰體能的?
第三點,布朗妄圖通過拍馬屁獲得認可。
但李良每場穩定的兩個搶斷,是從系統那里獲得的技能!
難道我給每個隊員都配個技能嗎?可惜系統沒有給他這個功能啊,不然哪還用這么費勁設計戰術。
不過,布朗這套“蜂群防守”的思路的確很吸引李良。
這種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主動型防守,頗有社會主義游擊隊的風采。
也許真的能在NBA打出一片根據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