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電影,絕對是成功的,尤其是在湖人的第一年。
到了第二部續集,洛杉磯同城兄弟,大家伙還是覺得新鮮。
因為原來還有人敢這么做,拒絕續約湖人,跑去快船,并且又拿到了冠軍,簡直是太酷了。
第二部,依舊大獲成功。
到了第三部,前往步行者的時候,劇情還是不錯的。
放棄成立王朝的機會,跑去偏遠的小球隊拯救沒有拿過冠軍的球隊。
不過因為步行者人氣遠不如洛杉磯的球隊,所以叫好不叫座。
對李良的差評肯定也開始出現。
到了第四部,雷霆三巨頭,李良基本徹底成為了美國球迷心中的大魔王。
加上從那時候起,美國對中國的輿論壓制越來越多,負面評價也越來越多,所以,李良再也不是那個“人家人愛甘李良了。”
目前,真正完全歡迎、喜愛李良的,就只有國王球迷,以及,凱爾特人球迷!
對,凱爾特人球迷還是對李良有著莫名的喜愛。
在各種網站投票中,李良在波士頓的人氣一直非常的高。
真不愧是李良的精神故鄉。
東西部失衡,觀眾審美疲勞,網絡沖擊,加上球員打法不再絢爛好看,2017年的全明星賽辦的算中規中矩。
不算特別糟糕,也沒有留下什么經典的片段。
收視率相較于上個賽季,又下滑了0.1個百分點,如果繼續下滑下去,下個賽季就要跌破4了。
作為新任總裁的亞當-席爾瓦看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很是著急。
在上任后的這段時間里,他一直在進行著各方面的改革。
比如為了擴大NBA的影響力,今年NBA各獎項將不再在常規賽結束、季后賽進行中時頒發,而是統一到總決賽結束后舉辦一個頒獎晚會。
還有在賽制方面,廢除了長久以來已經沒有什么意義的賽區排名制,東西部全都按照勝率進行排名。
但這些改革都是一些小修小補,不是根本性的變革。
NBA如同一個封建王朝,在經歷了斯特恩時期的銳意進取、大刀闊斧的改革后,逐漸進入一個瓶頸期。
斯特恩改革時,NBA是內憂外患,已經差勁到總決賽深夜錄播,岌岌可危的地步。
他可以說是臨危受命,從深層次對NBA進行了徹底的改革。
“政治”上,全面推翻了過去的選秀和自由市場制度,利用選秀抽簽和軟工資帽,扼殺了凱爾特人集團在聯盟一家獨大的可能,讓NBA進入全面競爭的時代。
“經濟”上,和電視臺簽訂新轉播合約,并積極尋找贊助企業,和像“佳得樂”這樣的公司互相成就,大大開拓了聯盟的財源。
“文化”上,確立了球星導向戰略,擅長講故事,制造對立,從黃綠雙雄爭霸,到喬丹登基,把NBA塑造的英雄遍地,故事性十足,好看極了。
“軍事”上,奉行了擴張主義,先是在美國本土不斷引入新球隊,開拓新市場,同時奉行全球戰略,在歐洲、亞洲、澳洲體育文化市場攻城略地,塑造了NBA的過硬品牌。
這一系列的改革,讓NBA在21世紀達到了一個頂峰期。
但所謂盛極而衰,NBA想更進一步,就遇到了天花板——籃球運動本身的影響力,在全球不如足球,在美國不如棒球、橄欖球。
亞當-席爾瓦接手后,做了種種嘗試,但“政治”上無所作為,跳不出斯特恩定下的框架,“文化”上被李良為首的一批人,搞得狼狽不堪,喪失了話語權和主導權,“軍事”上也無力繼續擴張,在歐洲永遠干不過足球,只剩亞太市場是最后的寶地,“經濟”上,新轉播合同是斯特恩時代就簽訂的,席爾瓦想破局,想走博彩這套危險的路。
同時,隨著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席爾瓦要面對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潛藏在繁榮景象背后的,是重重的危機。
著急也沒有用,起碼現在NBA還是首屈一指的,全世界最好的籃球聯賽。
并且第二名根本看不到它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