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我們萬里迢迢來到北非,目的就是為了擊敗德國人。”弗雷登道爾的態度也不太好,既然你們都不行,還是我們來吧。
那就你們來。
埃森豪威爾似乎不太喜歡小巴頓,還是把機會給了弗雷登道爾。
弗雷登道爾率領的第二軍由兩個師組成,總兵力近3萬人,裝備坦克共750輛,各型火炮240門。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新組建的裝甲部隊,和南部非洲裝甲部隊一樣,已經實現了機械化,部隊移動過程中,所有士兵都可以搭乘汽車。
有了汽車代步,部隊移動的速度快很多,四個輪子確實比兩條腿快。
弗雷登道爾犯了個大錯誤,沒有進行足夠的偵查,就命令第2軍迅速向艾斯納姆前進。
第2軍的駐地在德拉,要前往艾斯納姆必須經過第17裝甲師所在的布維拉。
按照聯軍指揮部的要求,第17裝甲師要在布維拉,為美國第2軍提供補給。
梁昊絕對是故意的,當第2軍坦克手駕駛著m3斯圖亞特,和格蘭特·李從第17裝甲師營地旁邊經過的時候,第17裝甲師營地內齊刷刷停了一排“虎”式和“豹”式。
美國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分別是一個中型坦克團,和兩個輕型坦克團。
美國最新式的中型坦克是m3謝爾曼,第2軍因為來到北非的時間較早,裝備的第一代中型坦克格蘭特·李,本質上其實還是m3,性能不僅沒有太大提升,反而因為先天不足造成災難性后果。
1940年7月,美國開始研發m3中型坦克,最初的m3,火炮只有37毫米。
法國停止抵抗后,美國人驚訝地發現37毫米坦克炮太弱,于是改用75毫米坦克炮。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
m3中型坦克,是基于37毫米坦克炮設計的,75毫米坦克炮對于m3的炮塔來說太大了,根本無法容納。
于是美國的天才設計師們在車體的右前方裝了一個類似瘤子的突出物,75毫米坦克炮就裝在這里。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m3的車體和炮塔主要采用鉚接,一旦被擊中,鉚釘就被震得象霰彈一樣在坦克里到處橫飛,會對坦克手造成致命威脅。
開著這樣的坦克上戰場,美國坦克手的命運可想而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