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排雷是個辛苦活,危險不說還沒多大功勞,其他部隊報戰功都是俘虜殲滅多少多少敵人,擊毀多少多少坦克,繳獲多少多少物資。
負責排雷的部隊是排了多少多少顆雷——
我看你就像個地雷。
和狂飆猛進的澳大利亞部隊相比,印度第四師排雷的進度就像是蝸牛在蠕動。
德國人也過分,雷區的縱深超出預料。
第四師的工作也不徹底,在一塊被第四師宣布安全的區域,一輛新西蘭軍隊的汽車被地雷炸毀,車上的三名軍人全部死亡,這件事甚至引發了兩支軍隊的口水戰。
新西蘭人怪印度人工作不負責,地雷還沒有排干凈就宣稱是安全區域,這簡直就是謀殺。
第四師的士兵是印度人,軍官都是英國人,英國人也擅長甩鍋,把責任甩給狡猾的德國人,又抱怨排雷的工作太繁重,沒有適合的工具,部隊官兵對于排雷工作的抵觸很高等等。
口水歸口水,部隊的進攻不能停。
左翼的印度第11師在進攻魯韋薩特嶺的時候,遭到德軍頑強狙擊,部隊損失慘重,在損失達到百分之五的時候,不得不撤出戰斗。
接手的第10裝甲師在進攻的時候,又遭到德軍裝甲部隊的迎頭痛擊,部隊裝備的“格蘭特”和“斯圖亞特”全部損失殆盡,其中很多是被英軍主動拋棄的。
“格蘭特”坦克跟南部非洲坦克相比差距巨大,英軍裝甲部隊官兵無比痛恨“格蘭特”,所以在遭到德軍攻擊的時候,就主動將“格蘭特”拋棄,這樣部隊就可以換裝南部非洲坦克了。
蒙哥馬利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卻沒有太好的辦法。
英國政府試圖找平衡,士兵們卻會用腳投票。
美國人把部隊現役的坦克賣給英國,這難道會是好心,美國人什么時候這么高尚了?
現在蒙哥馬利終于明白了,要擊敗德國人還得依靠澳大利亞軍隊。
于是剛剛從戰場上撤下來休整還不到24小時的澳大利亞第9師重新回到前線。
澳大利亞部隊的戰斗力還是不錯的,畢竟裝備的是南部非洲坦克。
第9師回到前線后,順利攻破德軍陣地,第八集團軍終于得到了突破點。
不過緊接著,第9師就遭到德國第7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的夾擊,戰況焦灼。
真正的拐點來自9月21號。
前面說過,隆美爾北非軍團的補給嚴重不足,尤其是油料。
坦克部隊作戰對于油料的依賴是很嚴重的,從13號戰斗爆發到21號,北非軍團的油料已經即將耗盡,隆美爾一天五個電報請求運送更多油料支援,最終等來的卻是油船被擊沉的消息。
第八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時候,地中海艦隊也加大了對意大利本土和北非之間的封鎖,巡洋艦和驅逐艦24小時不間斷巡邏,保證沒有任何一艘船抵達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