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在東亞的總司令安琪深得羅克真傳,借口印度支那的戰斗尚未全部結束,將所有權力控制在軍隊手中,維希法國派駐到印度支那的官員都被送到東印度,名義上是保護起來,實際上是被軟禁。
在印度支那,現在取代殖民政府,對印度支那各地進行管理的,是各種當地人自發組建的委員會,基本沒有白人。
“祝你好運——”溫斯頓樂得看好戲,英國失去馬來亞沒關系,反正馬來亞給英國帶來的利益并不大。
只要看到法國人倒霉,那也算值回票價。
轉天會議繼續,上午有一個聯合新聞發布會。
會議已經開了好幾天,卻沒有任何消息傳出,卡薩布蘭卡的記者們急得焦頭爛額,只好把報道的重點放在戴高樂和吉羅的矛盾上。
這簡直本末倒置,盟軍要對外樹立團結形象,所以就有了這次聯合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的地點在城堡面前的草坪上,羅克和溫斯頓、羅斯福一字排開,吉羅和戴高樂分散坐在三人中間,羅克當仁不讓,處于中心位置。
按照議程,發布會的第一個內容是戴高樂和吉羅的握手,這象征著兩人之間的合作,以及盟軍內部的團結,謠言不攻自破。
對于這個環節,戴高樂和吉羅都是比較抵觸的。
羅克跟戴高樂提出來的時候,戴高樂甚至直接表示反對,甚至不想出席聯合新聞發布會。
羅克有耐心,跟戴高樂分析利弊,堅持讓戴高樂參加。
戴高樂“被迫同意”。
吉羅那邊也一樣。
所以當戴高樂和吉羅握手的時候,兩人臉上的笑容都有點僵硬,甚至都沒有看彼此,而是看向記者們的鏡頭。
記者們如獲至寶,閃光燈咔嚓咔嚓砰砰砰響個不停。
羅克和溫斯頓、羅斯福就坐在兩人之后,成為背景板。
更遠處有身背步槍的南部非洲士兵在執勤。
后來這一幕被美國報紙形容為“持槍逼婚”。
很形象,也有點太損,因為美國人把戴高樂形容為“被迫的新娘”。
接下來是宣傳環節,俄羅斯外長莫洛托夫向記者們介紹了俄羅斯戰場的情況。
莫洛托夫主動向記者介紹,剛剛結束的伏爾加格勒戰役,俄羅斯軍隊以150萬人傷亡為代價,消滅了超過300萬軸心國部隊,將軸心國部隊的戰線擊退了350公里。
這些數字讓羅克和溫斯頓、羅斯福都有點尷尬。
北非戰役打了兩年多,一共消滅了一百多萬軸心國部隊,最后一戰中俘虜了18萬德軍,25萬意大利軍隊,這被南部非洲和英國、美國媒體作為盟國對軸心國的重大勝利大肆宣揚。
俄羅斯戰場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北非盟軍有很多隨軍記者,俄羅斯戰場的消息,幾乎完全依賴俄羅斯政府的宣傳。
在莫洛托夫口中,俄羅斯人僅在伏爾加格勒就消滅了300萬軸心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