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巴頓同意國王陛下的要求,那么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在戰后,就有重新回到羅馬的可能。
如果巴頓拒絕,那么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就要考慮退位的時間了。
“陛下,卡利亞里的戰斗尚未結束,現在并不安全,如果你想回到意大利王國,為什么不去西西里島呢”巴頓給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支招,讓國王陛下去找英國人和美國人。
西西里島也是意大利王國的領土,而且戰斗早已結束,徹底處于盟軍控制中,經濟民生正在恢復。
盟軍正在準備對亞平寧半島的進攻,西西里島成為最合適的前進基地,海量物資正在向西西里島集中,西西里島的民眾生活也趨于平靜,對于盟軍的抵觸并不像撒丁島這么強烈。
英美聯軍進攻西西里島的過程還是比較克制的,造成的破壞并不大,恢復起來比較容易。
撒丁島的情況就有點嚴重了,卡利亞里被打成廢墟,港口設施都無法使用,自然也就不適合作為前進基地,所以英美聯軍幾乎沒有任何留戀,就像撒丁島北部推進,將收尾工作交給南部非洲負責。
這恰恰是南部非洲最擅長的。
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表情尷尬,他肯定去找過英國人和美國人,多半是吃了閉門羹,才來找巴頓。
理由很簡單啊,西西里島接下來會成為進攻亞平寧半島的前進基地,同樣處于軍管中,國王陛下想來最好等到戰爭結束后。
說是“最好”
其實是“必須”。
或者是“不可能”。
“我是意大利王國的國王,如果出現在卡利亞里,那么會對卡利亞里當地的恢復有幫助。”三世陛下絞盡腦汁,找了這么一個理由。
“戰斗結束后,我們開始清理卡利亞里的廢墟,現在卡利亞里一共只有不到50個當地人”巴頓表情難過,戰爭是很殘酷的。
“上帝啊”三世陛下很配合的捂著臉哭出聲,他這一刻真像一位悲天憫人,愛惜子民的好國王。
其實都是演技啦。
國王陛下如果真的那么愛惜子民,就不會把意大利王國拖入戰爭中。
前面介紹過,意大利的情況和德國截然不同。
德國那是興登堡真的干不過小胡子,被小胡子徹底架空,無奈淪為擺設。
意大利王國這邊看似是胖光頭主導全局,實際上從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很輕松的就將胖光頭軟禁起來,不難看出意大利王國事實上還是國王說了算。
所以胖光頭才是傀儡。
巴頓不說話,靜靜地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飆演技。
“我一定要回到卡利亞里,是時候結束這場戰爭了,悲劇不能再發生。”三世陛下慷慨激昂,仿佛一切盡在掌握。
“您有什么迅速結束戰爭的好辦法”巴頓好奇。
“我要在電臺上發表演講,號召所有意大利人行動起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三世陛下試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向巴頓證明,他依然是意大利的國王。
“那陛下您去聯系電臺啊”巴頓隨意,給三世陛下操作的余地。
電臺演講的受眾不是意大利人,而是盟國領導人,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是想利用電臺演講表明態度,這樣戰爭結束后,三世陛下就有足夠的理由重回王位,畢竟通過電臺演講,三世陛下也為盟軍勝利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