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和翁山也是印度人。
日本打著驅逐西方殖民者的旗號發動戰爭,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抱歉,我這邊目前沒有能力深入陸地作戰,你們都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霸王行動。”麥克阿瑟果斷拒絕,他多次上書華盛頓,希望對日本本土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不可是華盛頓還是選擇了歐洲。
之前麥克阿瑟預測,如果向日本本土發動大規模進攻,那么至少要派出不少于500萬軍隊,并且要做好戰損100萬人的準備。
500萬沒問題,盟軍出得起。
100萬傷亡不可接受,美麗國一戰的撫恤金到現在還沒有結清呢,100萬能直接要了美麗國的命。
這跟美國的國策也有很大關系,現在美國的重心還是在歐洲,東亞這邊菲律賓已經收復了,重要程度直線下降。
南部非洲這邊不一樣。
南部非洲這邊,東亞的重要性一直高于歐洲,這從軍事力量的布置上就能看出來。
世界大戰剛爆發的時候,南部非洲第一時間成立第一集團軍馳援英國本土。
當時的第一集團軍大約165萬人,現在還是這個規模,沒有任何改變。
安琪率領的第四集團軍成立時間較晚,規模擴張的速度,在南部非洲所有戰區中士最快的,從最開始的不到10萬人到現在的大約90萬,第四集團軍在南部非洲各大軍區是實力最強橫的。
“印度軍隊超過300萬,殘留在印度東部的叛軍最多不超過2萬人,以印度軍隊的實力”安琪不能說無能為力,這個問題也不能簡單的用數字來衡量。
單純從能力上來說,奧金萊克是遠超蒙巴頓的。
盟軍在北非擊敗隆美爾,實際上延續的是奧金萊克制定的作戰方案,跟蒙哥馬利和巴頓沒多大關系。
奧金萊克是因為跟溫斯頓關系不好,所以被發配到印度,馬來戰役期間,奧金萊克竭盡所能給與馬來方向最大援助,安琪和麥克阿瑟都心存感激。
現在英軍在東亞的總司令換成蒙巴頓,安琪不知道奧金萊克怎么想,但從蒙巴頓的表現上來看,他太急功近利,把個人榮譽置于大英帝國的利益之上,不太好評價。
置于300萬英印部隊,用于印度方向的不到十分之一,這也是翁山能堅持到現在的主要原因。
關于印度方面的最新情報是,蒙巴頓正在努力和翁山進行聯系,希望把翁山爭取到盟軍這邊。
安琪不想評價這種方式是對是錯,站在大英帝國的立場上,這明顯是為未來埋下禍根。
另一個時空的“蒙巴頓方案”,根源就在這里。
“我們擊敗叛軍是毫無問題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如果能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東亞的和平,我認為這是值得的。”蒙巴頓要的是勝利,過程不重要。
“上將閣下,有一點我要提醒你,我們對于日軍,以及日本仆從軍的態度是徹底消滅,沒有任何折中的可能。”安琪不給蒙巴頓操作的余地,大陸均衡政策
見鬼去吧
就在東亞盟軍高層發生分歧的同時,盟軍對琉球日本稱沖繩
的進攻正在進行中。
明清時代,琉球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直到1897年,日本吞并琉球,國運乍亡。
現在琉球是盟軍進攻日本本土之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日本為了將戰爭阻攔在日本本土之外,在琉球布下重兵,負隅頑抗。
在進攻琉球之前,盟軍已經對琉球進行了長達四周的空中打擊,日軍在琉球修建的軍事設施基本損失殆盡。
從東京大轟炸開始,盟軍對日本轟炸的技術逐漸成熟,從最開始的高空打擊,到現在的地毯式燃燒彈轟炸,日軍疲于奔命,捉襟見肘,所剩無幾的空中力量無力還擊,地面部隊不得不退縮到山區,希望憑借有利地形,能夠延緩盟軍的攻擊速度。
那霸港,來自東印度的海軍陸戰隊第11旅正在將重型武器送上岸,港口設施因為之前的轟炸已經全部損毀,第11旅修建了一個簡易碼頭,速度緩慢。
“這島上還有日軍駐守嗎”第11旅三團團長李欣背著一支尼亞薩蘭步槍,一身海軍陸戰隊作戰服,軍服上沒有任何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