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臨近結束,西線盟軍居然前所未有的達成一致,這讓巴頓都感覺有點不太真實。
楊史沫資還是老女干巨猾。
作戰會議上,楊史沫資一言不發。
等會議結束,楊史沫資提醒巴頓,要小心英美聯軍背后的小動作。
「昂撒人永遠不可能給與別人真正的信任,對南部非洲更不可能。」楊史沫資曾經對英國的認同感,現在早已蕩然無存。
說白了就是德不配位。
就英國那巴掌大的地方,一旦失去海外殖民地的輸血,英國會比法國更慘。
法國的問題雖然多,至少內部還算和諧,對法國的認同感很高,政見不同很正常,沒有根本性矛盾。
英國內部問題重重,都不用放大到英聯邦,就英倫三島那點地方都沒有搞明白,愛爾蘭常年,威爾士冷眼旁觀,蘇格蘭看在錢的份上還能忍,可萬一有一天英國沒錢了呢
本質上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種都不一樣。
英國只有英格蘭人是昂撒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以及蘇格蘭人都是凱爾特人,這是兩個不同的族群,當初打了不知道多少年才靠和親成為同一個國家。
英國和南部非洲現在的關系很復雜,巴頓嫌棄英國人的同時,英國人也看不上南部非洲,只是出于共同利益才不得不成為盟友。
歐洲這邊,國與國之間的結盟和翻臉太正常了,千萬別當真,所謂的什么「契約精神」只是說說而已。
正所謂越強調什么,就缺什么。
所以整天喊「契約精神」的人,是最缺乏契約精神的。
首富才不會整天強調自己是首富呢,最多會說其他人都沒我有錢。
豬養肥了,離死就不遠了,除非主動瘦身,或者證明自己還能更肥。
「我明白,所以我才要求前線部隊的所有指揮權」巴頓胸有成竹,埃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想拿遠征軍當槍使,巴頓也是想拿英美聯軍當炮灰。
傘兵空降也是有講究的。
埃森豪威爾跟蒙哥馬利將英美聯軍的傘兵,空降到德國人的裝甲兵頭上,等于是找死。
巴頓把傘兵空降到科隆和凱塞林軍團背后,堵上了最后一個口子,于是就了雷馬根鎮的全殲。
柏林是德軍的最后一道防線,那些對第三帝國還心存幻想,或者是決定
和第三帝國同生共死的德軍,肯定會死戰到底。
這時候投放傘兵的時機,以及地點就很重要了。
之前巴頓還擔心遠征軍傘兵會傷亡過大,反復猶豫。
現在不用擔心了,先把英美聯軍的傘兵扔過去,提遠征軍傘兵吸引火力,然后遠征軍傘兵再出來收拾殘局。
完美
「你確定是所有嗎」楊史沫資堅持埃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就算讓出指揮權,也會從中作梗。
陽奉陰違嘛,英國人的老傳統了。
「如果他們敢那樣做,那他們就將缺席柏林之戰。」巴頓不怕埃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找麻煩,在占領柏林這個最大的榮譽之前,所有人都會全力以赴。
對于歐洲戰場來說,占領柏林是最大榮譽。
對于東亞戰場來說,占領東京生擒國王才是最高榮譽。
東亞盟軍在北海道登陸后,就沒有下一步動作了,這讓麥克阿瑟很不甘。
埃森豪威爾有一顆成為政客的心,麥克阿瑟也不甘寂寞,否則在一戰后,麥克阿瑟就不會跑到菲律賓去當太上皇了。
菲律賓現在已經成為麥克阿瑟軍人生涯最大的污點,就算戰爭結束,麥克阿瑟也不想再回菲律賓。
在日本當太上皇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