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十英里畫圈的話,那么所有獅城人都得給那二十幾個印度人陪葬,樟宜海軍基地都得劃進去一小半。
既然十英里不現實,那還有第二種方案。
第二種方案就是按照一比十的比例處決獅城人,以報復獅城人的反抗。
至于那些被處決的人是否和襲擊有關系,蒙巴頓并不在乎。
“這也不可能,獅城人不是布爾人,樟宜海軍基地那位,肯定不會同意的。”肯尼威爾遜同樣不贊成,獅城可是繁華文明的現代城市,用這些早期殖民流傳下來的方式處理,真的合適嗎
“獅城監獄里有罪犯吧你得學會變通。”蒙巴頓也不傻,不敢再繼續激怒安琪。
這件事都不用調查,背后的支持者要么是南部非洲,要么是美國,再沒有第三種可能。
南部非洲出手的可能性很大,襲擊巡邏隊既能威懾英印部隊,對獅城人也是鼓勵。
都已經到互相報復的程度了,還有可能關系恢復如初嗎
美國人出手的可能性也很大,反正換成蒙巴頓是麥克阿瑟,蒙巴頓巴不得把水攪渾,看看有沒有渾水摸魚的機會。
這種傷人不利己的方法很美國。
按照這個思路排查下去,東印度和澳大利亞同樣有嫌疑,這倆國家巴不得南部非洲和英國鬧翻呢,方便他們以更好地姿勢,抱緊南部非洲大腿。
“獅城監獄里,關押的囚犯大部分都是英國人。”肯尼威爾遜了一個讓蒙巴頓目瞪口呆的信息。
獅城可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殖民地那都是人上人,土皇帝那種,說好的高人一等呢
在蒙巴頓的認識中,獅城監獄里關押的應該大部分都是華人或者馬來人,即便偶爾有白人犯罪,也能通過保釋等方式逃脫牢獄之災,不至于真的關進去。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日軍逼近獅城時逃離獅城,日軍被南部非洲遠征軍擊敗之后,他們試圖返回獅城,卻遭到戰爭委員會的拒絕,于是他們就選擇以各種方式偷渡回獅城,再然后他們就被關進監獄。”肯尼威爾遜也很無奈,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固然是正確的,但是既然選擇當逃兵,那就要承擔當逃兵的后果。
戰爭狀態下當逃兵,是要被執行軍法的。
英治時期,白人就算犯罪也會被從輕發落。
日軍逼近獅城的時候,海峽殖民地總督都倉皇出逃了,整個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也不能怪那些英國人逃走,他們可沒有和獅城共存亡的自覺。
只有真正的獅城人,才會選擇在那種時候戰斗到底。
“戰爭委員會必須解散,鼴鼠、叛徒、蛀蟲”蒙巴頓對戰爭委員會的厭惡,上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可是這又能怪誰呢。
幾乎所有戰爭委員會成員,都是英治時期的殖民地官員,是英國人一手培養一手提拔的棟梁之材。
英國的殖民地實在是太大了,跟海外殖民地相比,英國人的數量太少,根本無法對殖民地進行充分管理,只能以夷制夷。
英治時期,對獅城實行“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各族群團體之間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涇渭分明。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是單一殖民地經濟的補充,對各族群團體進行分化和拉攏,并且制造矛盾,英國人就可以處于超然地位居中調解,坐收漁翁之利。
弊端同樣也很明顯。
獅城主要由英國人、華人、和馬來人組成,其中華人占絕大多數。
沒有外來勢力干涉的情況下,華人處于劣勢地位,只能接受英國的殖民。
現在有了南部非洲遠征軍的幫助,華人還會接受英國的統治嗎
做夢tercss”cear”,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