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15是俄羅斯最后一代雙翼機,性能比德國的He-51還要好一點,德國人的He-51很快就被Bf-109取代,只生產了大約700架,俄羅斯的伊15卻生產了6750架。
生產的這么多伊15,總要賣出去,就像南部非洲倉庫里的李·恩菲爾德一樣。
南部非洲的李·恩菲爾德不愁買家,早幾年就已經清空庫存,伊15卻無人問津,于是被俄羅斯人大量支援給西班牙。
問題在于,伊15不是He-51的對手,這就讓人很尷尬。
時間來到八月份,在馬德里西南部的一次空戰中,22架伊15迎戰16架He-51,伊15的數量雖然更多,空戰卻以伊15的慘敗結束。
不到20分鐘的空戰,6架伊15被直接擊落,4架被擊傷,其中一架在返航途中墜毀。
He-51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兩架被擊傷。
而且還都順利返航。
0:7的戰損比,并不代表伊15和He-51的性能差距真的就有這么大。
德國飛行員中,有人曾經是南部非洲國防軍成員,在返回德國之后,把南部非洲空軍的先進經驗帶回德國,這才有了德國空軍的騰飛。
俄羅斯被英法長期封鎖,連達達尼爾海峽都無法突破,根本沒有對外交流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法接受最先進的戰術。
伊15跟He-51相比,本來性能還更好一些,只因為戰術上的落后,于是就有了戰場上的慘敗。
消息傳回馬德里,共和政府愁云慘淡,阿爾文卻很開心。
西班牙人中了俄羅斯人的圈套。
都不用說“冕雕”,就算是伊16,都可以有效保護馬德里的天空。
可惜伊16俄羅斯自己都不夠用,自然也就沒有多余的拿來支援給西班牙。
西班牙想要伊16也可以,花錢買,而且價格不會比“冕雕”便宜多少。
“這能不能讓西班牙人醒悟過來?”阿爾文很想知道西班牙人現在的心情。
“讓你失望了,估計并不能——”凱爾森上校很了解西班牙人。
是否對錯并不重要,只要不承認,那么就沒錯。
所謂尊嚴也不重要,政客要是連能屈能伸都做不到,那還是趁早回家抱孩子吧。
至于共和政府在前線的失利——
飛機是俄羅斯人援助的。
甚至連駕駛飛機的都是俄羅斯人,西班牙共和政府又有什么損失?
“你們不是領到新的作戰任務了嗎?為什么還在馬德里?”阿爾文好奇,凱爾森在一個月前已經領到新的作戰任務,現在雇傭兵們卻還留在馬德里沒有出發。
“人民警衛隊都還沒有出發,我們為什么要出發?”凱爾森理直氣壯,雇傭兵是配合人民警衛隊作戰,不是主力。
說起來也是一把辛酸淚。
并不是每一個國家的軍隊,都像南部非洲國防軍那樣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