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小斯,進步黨對于黨派合一的反對聲音逐漸減少。
普通南部非洲人對于黨派合一就更沒什么意見。
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占南部非洲主體人口的華人,對于選舉的態度一直是可有可無。
如果不是每逢大選年,南部非洲各大媒體都開始連篇累牘報道大選,提醒人們走進投票站,南部非洲的絕大多數華人,根本對于選舉毫無關注。
對于絕大部分布爾人也一樣。
現在的布爾人,對于政治也不關心,因為他們即便再努力,人民黨也沒有執政的可能。
進步黨也一樣。
無論進步黨如何努力,進步黨也無法把影響力擴展到開普州之外,開普州之外的其他州,都是自由黨和尼亞薩蘭黨的基本盤。
對選舉權最重視的英裔,是依靠廣大華裔的支持,才能維持執政權。
說句不好聽的,阿爾文主動征求其他黨派的意見,是充分考慮到對其他黨派的尊重。
如果阿爾文一意孤行,即便只有自由黨和尼亞薩蘭黨的支持,阿爾文也能推動國會,從立法上取消自由黨之外的其他所有黨派。
這或許就是民主最大的意義。
到六月份,南部非洲已經完成黨派合并的前期所有準備,國會也已經批準,就等對《憲法》進行修改,然后南部非洲就會進入一個新階段。
這個情況引起南部非洲聯盟國家,以及歐美國家的強烈關注。
只是關注而已,并沒有什么反對聲音。
南部非洲再怎么樣,也是民主國家,歐洲還一大票君主立憲制呢,德國還束棒呢,俄羅斯還工人階級掌權呢,反對——反對的過來嗎?
當然對于歐美國家來說,他們現在也沒心思關注南部非洲。
1936年過了一半,在北非,阿比西尼亞反抗軍還在跟意大利王國的軍隊打游擊。
在西班牙,人民警衛隊贏得馬德里保衛戰的勝利,共和政府和國民軍進入僵持期,都在謀劃下一階段的主動進攻。
在柏林,德國和日本正式結為同盟,歐亞軸心已經形成,英法壓力空前大增。
南部非洲突然就重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