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七十多萬軍隊運過英吉利海峽抵達法國,輪船太慢了,運輸機要不要了解一下,飛躍英吉利海峽從英國到法國只需要六分鐘哦。
這不是夸張,南部非洲出口型運輸機最高時速330公里。
已知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21英里,折合33公里。
正好六分鐘。
也就一腳油門的事。
“這可不是你一個法蘭西人應該說的話。”肖恩不客氣,話里對亨利的鄙視不加掩飾。
“肖恩,你是南部非洲人,不理解身為法國人的悲哀——”亨利不辯解,也沒法解釋。
亨利也不知道為什么,曾經的老牌帝國主義法蘭西,居然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德國這還沒有開始進攻法國呢,法國人就已經驚慌失措到逃離法國的程度。
一旦德國開始進攻法國,法國又會是什么樣?
其實法國并非沒有一戰之力。
從工業實力來看,1939年的法國,依然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
雖然法國的工業份額,已經從30年代初占世界工業總額的6%滑落到現在的3.5%,但這主要是因為法國的工廠開工率不足,每周40小時工作,肯定比50小時少很多,更何況單位效率也不行。
一旦法國工廠全力以赴,法國工業不能跟南部非洲、美國比,至少不比英國差多少。
關鍵就在法國工廠不能全力以赴。
到1939年,法國號稱300萬軍隊,坦克和火炮的數量比德國都多,法國空軍現有1500架軍用飛機,德國開始入侵波蘭之后,法國和英國一樣,從南部非洲訂購“颶風”戰斗機,數量為2200架。
這一次法國人不會撕毀訂單了,因為金額已經提前支付。
全款!
關鍵時刻,法國還是那個財大氣粗的法國。
只可惜巴黎多半等不到“颶風”戰斗機了,就算南部非洲所有的飛機廠都開始造“颶風”,第一批“颶風”也要在兩個月之后才能抵達法國。
“你們現在應該向西班牙人學習,將首都從巴黎遷往北非,這樣法國會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肖恩一語道破天機,如果法國政客能像肖恩這么清醒,那么法國估計不會跪得那么快。
“遷都?不不不,法國也不是西班牙,德國人永遠不可能占領巴黎。”亨利人很矛盾,他一方面很自信,一方面又毫無自信。
亨利認為巴黎不會被德國占領,可是他又早早把家人送到南部非洲,這根本就無法用常理解釋。
或許這就是現在的法國,矛盾而又迷惘,不知道路在何方。
ps:我現在也很迷惘啊,稍晚些時候要和編輯溝通下,確定邊界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