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的重點不在北非,而在于希臘,在占領希臘之前,意大利人在北非不會有大規模進攻。”馮伏對意大利人的情況了如指掌。
“情報是準確的嗎?”韋唯爾懷疑情報的真實性。
“千真萬確!”馮伏斬釘截鐵。
確實千真萬確。
這得感謝尼亞薩蘭大學數學系的貢獻。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發明了一種密碼機器“恩尼格碼”,并為這種機器申請了專利。
當時“恩尼格碼”的價格昂貴,這種密碼機少有人問津,一直到近十年之后,德國選中“恩尼格碼”作為德國政府,乃至德國海陸空三軍專用的密碼機器。
“恩尼格碼”的工作原理很復雜,德國最高統帥部通信總長埃里希·弗爾吉貝爾上校認為“恩尼格瑪”是完美的通信裝置,盟軍根本不可能破譯。
法國人和英國人確實是沒能破譯“恩尼格碼”。
這主要是因為法國和英國,對于德國人沒有發自內心的恐懼,所以對于“恩尼格碼”的投入不夠多。
歐戰爆發前,德國人的威脅與日俱增,波茲南大學數學系主任茲德齊斯羅·克里格羅夫斯基組織了一個攻關小組,對“恩尼格碼”密碼機進行破譯。
波蘭人的破譯工作進展的很順利,盡管“恩尼格碼”每天都會更換密碼,在1938年,波蘭人已經可以做到在兩個小時之內將德國的當天密碼順利破譯。
1938年12月,德國對“恩尼格碼”密碼機進行升級,破譯的難度和之前相比提高了一萬五千九百倍。
理論上來說,升級之后的“恩尼格碼”依然可以破譯,不過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會大大增加。
波蘭人沒有時間了,經費也嚴重不足。
德國進攻波蘭之前,波蘭的破譯工作已經完全停止。
就在波蘭人破譯“恩尼格碼”的同時,尼亞薩蘭大學數學系也開始了相應的破譯工作。
跟波蘭人相比,尼亞薩蘭大學有更雄厚的技術基礎,更充沛的資金來源,艾倫·麥席森·圖靈在破譯“恩尼格碼”的過程中大顯身手,他制作了一種專門用來破譯“恩尼格碼”的機器,這種機器被尼亞薩蘭大學命名為“計算機”。
跟波蘭人一樣,尼亞薩蘭大學也是采用窮舉法對“恩尼格碼”進行破譯。
窮舉法是指在推導“恩尼格碼”的過程中,羅列出個個字母之間組合的所有可能,進而推導出德軍當天的密碼組合方式。
“恩尼格碼”的組合,大概一共有105456種,圖靈一共制作了六臺機器,每天的任務就是將這105456種組合全部羅列出來,從中找出正確的答案。
1939年1月,德國對“恩尼格碼”進行升級,密鑰的組合方式,從以前的105456個,增加到了一萬五千九百億億個。
這一次波蘭人終于無能為力。
尼亞薩蘭大學不在乎,六臺機器不夠,那就六十臺,圖靈一個人忙不過來,那就發動整個數學系所有師生都投入到對德軍新密碼的破譯工作中。
事實證明,只要投入足夠大,沒有攻不破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