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精神可嘉,但是在面對德國人強大的裝甲部隊時,就算有英國人幫忙,希臘人也扛不住。
據說在溫斯頓抽調部隊的時候,韋唯爾和溫斯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溫斯頓不想失去希臘這面旗幟,認為希臘的存在,可以有效分擔英國本土的壓力。
韋唯爾則是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將意屬北非軍團一鼓作氣消滅,徹底解除北非軍團對埃及的威脅。
不能說他們誰對誰錯,至少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打贏最后的戰爭。
關于溫斯頓的能力,莫洛托夫訪問德國期間,里賓特洛甫在給大胡子的信中直言:英國這個國家是由一個叫溫斯頓的人領導的,這個人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是外行,沒到關鍵時刻都會失敗,這一次也一樣。
這話并不客觀,溫斯頓軍事上的能力確實不怎么樣,政治絕對是一把好手。
“所以我們需要地中海艦隊和塞浦路斯分艦隊更加密切的配合,切斷意大利本土和意屬北非之間的聯系。”奧巴代亞絕口不提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的支援,這方面英國人的態度很一致。
請神容易送神難,一旦第二集團軍或者第三集團軍參與對意屬北非的進攻,那么戰后意屬北非該怎么分配?
英國已經失去馬耳他,失去亞丁,失去錫蘭,不能再失去更多。
“我們不可能將意大利本土和意屬北非的聯系徹底切斷,除非我們用軍艦塞滿地中海。”馮伏輕笑,英國人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為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穩定,我們應該讓海爾·塞拉西一世盡快恢復王位。”奧巴代亞不想深入討論意屬北非,開啟第二個話題。
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不能參與對意屬北非的進攻,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卻可以。
別忘了阿比西尼亞帝國有著15萬反抗軍呢,這對于大英帝國來說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阿比西尼亞帝國反抗軍,接受的是保護傘公司教官訓練,又擁有一定作戰經驗,戰斗力至少比印度部隊強得多。
北非戰役期間,尼羅河集團軍唯一的敗績,就來自于英印第五師。
失敗的過程很奇葩。
當時英印第五師包圍了一支意大利部隊,意大利部隊想投降,好大喜功的英印第五師卻不允許,于是雙方之間爆發了戰斗。
結果誰都沒想到,人數明顯占優的英印第五師居然敗了。
然后意大利人很高興的說:這下我們可以投降了吧,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們可以再打一場。
“我認為伊姆魯公爵更有資格擔任阿比西尼亞帝國國王。”馮伏直接,英國人摘桃子的吃相有點難看。
奧巴代亞眉頭緊皺,如果南部非洲人不同意,那么海爾·塞拉西一世就幾乎沒有任何機會。
不過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國王人選不能拖太久。
不僅奧巴代亞這樣認為,伊姆魯公爵也同樣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