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說是主動撤退。
威廉·李斯特還是很有能力的,在派出部隊正面攻擊第143師陣地的同時,威廉·李斯特派出部隊向第143師側翼迂回,準備將第143師徹底包圍。
前文多次介紹過,克里特島的地形情況復雜,南部非洲軍隊在撤退的時候又實行了焦土政策,將山區里的道路和橋梁全部破壞,迂回的德軍也是吃盡了苦頭。
效果肯定還是有。
克里特島只剩下南部非洲軍隊孤軍奮戰,其他盟軍都已經全部撤退,第143師的指揮官很聰明,在迂回部隊即將抵達預定位置時主動撤退,將陣地讓給德國人。
表面上看是德軍獲得了勝利。
但是威廉·李斯特卻感受不到絲毫勝利的喜悅。
沒等威廉·李斯特品嘗勝利的“苦澀”,德軍前路又遭到南部非洲軍隊的狙擊。
這一次是來自剛果王國的第176師。
讓威廉·李斯特很無奈的是,第176師的陣地,比143師的陣地更堅固。
畢竟在143師和德軍激戰的這一個星期內,第176師一直在修整工事。
而且還時間不足,不足以修建完整防御系統的第143師不同,第176師的防御體系將側翼的山區也包括在內,德軍在這種特殊的地形中,再想迂回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山區是無法部署裝甲部隊的。
平原上軍隊要防御很困難,需要完整的防御體系才能對進攻的軍隊制造充分殺傷。
山區里某些特殊位置,只需要部署一挺機槍,那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有充足的子彈,可以打到天荒地老。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對峙,一戰的塹壕戰就是這么來的。
可是威廉·李斯特沒有太多時間跟南部非洲人慢慢耗,巴巴羅薩計劃發起在即,小胡子對于威廉·李斯特的不滿正在累積。
所以德國人只能拼命強攻。
不得不說,拿出拼命勁頭的德國人還是很難對付的。
有一說一,這個時代的軍隊,對于戰術的掌握完善程度,德國人在歐洲確實是個中翹楚。
有了之前的經驗,威廉·李斯特在接下來的戰斗中全力以赴。
和歐戰爆發之初,德軍的戰斗力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至少在步炮協同和步坦協同方面,德軍已經臻至化境。
確切點說,在坦克加入之后,德軍完全就是踩著炸點向第176師的陣地發起進攻,這導致第176師挖的坑道完全失去作用,如果再向以前那樣等炮彈落點向后方陣地延伸,這邊在進入陣地,那恐怕部隊還沒有進入陣地,德國人的履帶就已經碾到戰壕頂。
那還能說什么,拋開武器裝備,南部非洲軍隊在勇氣方面,同樣不輸于德國人。
戰斗開始的第一天,德軍憑借近乎完美的步炮協同和步坦協同,在第一次攻擊的時候就成功攻入第176師199團的陣地。
措手不及的南部非洲軍官們沒有退縮,他們率領部隊和德國人進行了殘酷的白刃戰,最終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后將德國人趕出陣地,這一仗德國人的損失在千人以上。
第199團也傷亡近八百人。
標準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199團在戰斗爆發的第一天就被打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