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給英國人的機會夠多了,直到希臘戰役,羅克還沒有對英國人徹底失望,保留著一絲幻想。
克里特島戰役期間英軍的潰敗,或者說是提前撤離,讓羅克徹底死心。
既然英國人靠不住,那還是南部非洲自己來吧。
不過美國人還是要重視,所以羅克主動給羅斯福打電話,希望美國減少對軸心國貿易的同時,順便邀請羅斯福參加十月份在俄羅斯舉行的會議。
俄德戰爭爆發后,大胡子終于認清現實,不得不加入盟軍陣營。
不過大胡子還沒有死心,加入盟軍陣營是有條件的,核心訴求是羅馬尼亞油田和黑海出海口。
這就很不可理喻,從軸心國得不到的東西,同盟國明顯也不會給。
羅馬尼亞油田好說,南部非洲不缺油,英國的石油也有保障,黑海出海口卻不能讓給俄羅斯,這是阻止俄羅斯勢力擴張最重要的大門。
更不用說還有已經在加里波第半島定居數十年的上百萬南部非洲人。
羅克可不想看到俄羅斯人控制加里波第半島之后,定居在加里波第半島上的南部非洲人,被俄羅斯人像趕豬仔一樣發配到西伯利亞。
那就先開個會談談再說嘛。
要是按照薩爾會議的經驗,會議的地點應該放在南部非洲、英國、以及俄羅斯之間的某個地方。
大胡子聲稱因為健康原因無法遠行,所以希望將會議的地點放在俄羅斯境內。
羅克無所謂,溫斯頓不想去俄羅斯,理由是十月份的俄羅斯天氣太冷。
這也是客觀事實,不過這個理由放在世界大戰的背景下,明顯不夠充分。
“美利堅還沒有決定加入戰爭,要把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國人帶入戰爭是個很艱難的決定。”羅斯福的聲音經過上萬公里的傳遞嚴重失真,而且斷斷續續,從美國到南部非洲,中間有數十個信號中繼站。
1940年,美國人口達到125億,全世界排名第五。
排名第二的是將印度人口統計在內的英國,排第四的是南部非洲,排第三的是俄羅斯。
早在1930年,美國人口就已經達到12億,十年來只增長了500萬,這在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
原因有很多,大蕭條只是其中之一,南部非洲的競爭才是最大原因。
自從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大部分歐洲人將南部非洲作為移民的第一選擇,移民美國的歐洲人越來越少,這也導致美國最近這十年的發展速度越來越慢。
過去的一百年,美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和美國人口的快速增長有很大關系。
上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本土已經發展成為歐洲之外的全世界第二大市場,美國企業也因此才得以飛速成長。
隨著南部非洲的崛起,一切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