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是不想進攻日本本土,二戰末期美國制定了進攻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參考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的結果,預計美軍傷亡可能達到兩百萬人,這一計劃才沒有最終實施。
德國的實力比日本更強大。
如果軸心國擁有美國的工業實力,那么戰爭可能持續十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所以如果美國堅持,羅克會同意羅斯福的要求。
但是美國卻不會達到最終目的,因為羅克還留有后手。
“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放棄了應得的利益,回到美洲,這一次美國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羅斯福的話飽含深意。
“我也同樣希望如此,美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羅克也同樣一語雙關。
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并沒有改變國際格局的能力,所以美國連國聯都沒有加入。
現在法國已經投降,就算盟軍贏得最后的勝利,法國也積重難返。
英國自身難保,溫斯頓不是不想給俄羅斯支援,實在是給不起,英國已經失去了領導世界的實力。
很明顯,未來世界是美國和南部非洲的。
至少在羅斯福看來是這樣。
羅斯福甚至都沒有把俄羅斯放在心上。
這也正常,沒有意外的話,戰后俄羅斯也將元氣大傷,根本無力對外輸出。
羅克把巴西留在南部非洲聯盟,但是愿意和美國分享未來世界的領導權。
羅斯福還是很滿意的。
美國沒有得到一個完整南美,但是得到了更重要的東西。
進入十月,莫斯科戰役爆發,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戰役,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300萬,這一數字很快會突破450萬。
就在莫斯科戰役爆發的同時,遠東局勢日趨緊張。
法屬印度支那向日本開放邊境之后,日本在法屬印度支那囤積的兵力已經超過25萬,絕大部分是作戰經驗豐富的精銳部隊,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第五師團。
第五師團是日本最早編練的七個師團之一,絕對的主力部隊,參與過甲午清日戰爭,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者之一,去年日軍組建四個機械化師團,第五師團是其中之一。
第五師團是最早進駐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部隊,這充分證明了日軍對英軍的重視。
法屬印度支那向日本開放邊境之后,英軍加強防御,在英屬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邊境修建了一條防線,號稱“小馬奇諾防線”。
真正的馬奇諾防線,并沒有在法國戰役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