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崛起的過程差不多。
20世紀之前美國和日本都有老大,美國的老大是英國,日本的老大是清國。
美國和日本都是趁老大自顧不暇猥瑣發育,并且依靠擊敗老牌殖民國家成功上位,美國擊敗的是西班牙,日本擊敗的是帝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日本都是在最合適的時間進場,成為以最小代價博取最大收益的代表,然后就養成了投機取巧利益至上的習慣。
南部非洲其實也一樣,獨立不久就迎來真正的立國之戰,和美國、日本挑選已經沒落的老牌帝國不同,南部非洲的立國之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那之后全世界認識了一個嶄新的南部非洲。
這個時空羅克不會把日本留給美國人去收拾,南部非洲完全有實力同時進行兩場大規模戰爭,英國人在北非拖延時間羅克也不生氣,和歐洲相比,羅克更關注亞洲。
某種意義上來說,南部非洲應該感激日本的擴張。。
如果沒有日本的擴張,那么歐美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格局不可能輕易被打破,法國控制著法屬印度支那,美國控制著菲律賓,馬來半島則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南部非洲從一戰結束后各種挖空心思,到現在實際控制區只有樟宜海軍基地。
就特么一個海軍基地,還是從英國買來的。
現在情況比以前好多了,美國已經失去菲律賓,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權利也被戴高樂轉讓給南部非洲,馬來半島更不用擔心,英國人可以輕易放棄吉隆坡,再想回來就難了,柔佛州已經開始組織軍隊,配合南部非洲作戰,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發生的。
柔佛州就是以前的柔佛王國,1885年英國與柔佛簽訂條約,柔佛失去了行政權。
1914年,英國與柔佛修改條約,將派駐柔佛的代理官改為駐扎官,依據新條約,英國可以委任英國人擔任柔佛官員,從此柔佛的行政、司法、財政等實權,均被英國控制。
為了更好的控制柔佛,英國在柔佛采用單一殖民地經濟,加大柔佛對英國的依賴,柔佛的國防同樣由英國負責,世界大戰爆發前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
這對于柔佛王國來說非常糟糕,如果英國認真執行宗主國的職責,那么柔佛王國的安全還是有保證的。
問題在于英國對柔佛只掠奪不建設,絲毫沒有把柔佛人放在心上,所以當樟宜分艦隊主動找上門要購買更多土地擴張面積的時候,柔佛蘇丹很痛快的就答應了,這明顯就是投名狀。
柔佛蘇丹名義上是柔佛國王,實際上很悲催,沒有任何權利,就是名義上的吉祥物。
現在蘇丹人在澳大利亞,明顯沒有和柔佛共存亡的覺悟,柔佛軍隊是一個叫黎燁的人組建的,他是在柔佛出生的華裔,家族擁有種植園和棕櫚油加工廠,馬來戰役爆發前,黎燁就很聰明的將自家種植園和工廠全部賣掉,舉家移民東印度。
現在黎燁的家人都在椰城,黎燁本人在獅城,他和安琪的關系非常好,經常在一起喝茶,如果沒有安琪的幫助,黎燁就算傾盡家財也無法組建軍隊。
有了安琪的幫助,要組建軍隊就很簡單。
日軍一路向南推進,逃入東印度的難民很多,大部分都是馬來人和菲律賓人,還有一部分是安南人。
黎燁打著柔佛州的旗號招募軍隊,然后從保護傘公司聘請教官訓練,過上幾個月就能上戰場。
有了安琪的幫助,這個過程被簡化,兩個東印度師搖身一變就變成柔佛軍隊,馬上就能開上戰場,黎燁一夜之間野心爆棚,希望能統一馬來半島。
“統一馬來半島最大的阻力不是日本人,而是英國人,你準備怎么應付”安琪希望黎燁的野心能更大一些。
英國人的攪屎棍屬性無處不在,馬來半島其實有統一的基礎,但是被英國人整合成一個松散的聯邦,這樣英國人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維持在馬來半島的統治。
英國人擅長的不僅如此,政治上分化不算完,還不停地挑撥馬來半島各種族之間的關系,生活在馬來半島的華人因為經濟狀況比較好,就成為歷次沖突的犧牲品,這導致馬來半島華人對英國人的依賴性更大,他們更需要英國人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