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大本營施壓,山本五十六也不會屈服,大不了辭職,這個爛攤子誰想接誰接。
聯合艦隊止步馬尼拉的同時,馬來半島的戰斗還在進行中。
被包圍之后的近衛師團和第18師團,絕境中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盟軍的推進很艱難,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日本人的反擊很瘋狂,武器裝備遠不能和盟軍抗衡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馬來半島復雜的地形和盟軍周旋。
“豹”式坦克的弱點也終于顯現,超過40噸的重量,并不適合在馬來半島的熱帶雨林里作戰,反倒重量更輕的“云豹”坦克表現更好,3月1號的一次戰斗中,第19師2團一營被近衛師團包圍,裝備了“豹”式坦克的第19師援兵行動緩慢,幸好東印度第六師的援兵及時趕到,才擊退了日軍的圍攻。
日軍的高層指揮官經常犯戰略性錯誤,基層指揮官的素質卻很高。
在作戰的時候,日軍經常采用小規模部隊滲透穿插,趁夜色掩護攻擊盟軍結合部,將盟軍分割包圍等方式頑強作戰。
這種方式在面對裝備水平差不多的軍隊的時候,效果非常好。
對于裝備有大量自動武器,而且擁有強大空中支援的南部非洲軍隊來說效果并不好。
3月1號的戰斗就是最好的證明,當時包圍一營的日軍超過2000人,一營只有不足五百人。
在被包圍之后,一營指揮官并不慌忙,命令部隊就地固守,迅速呼叫空中支援。
南部非洲空軍很給力,向日軍進行打擊的同時,還向被包圍的一營空投物資支援,一營憑借密集的自動武器給進攻的日軍制造了巨大殺傷,戰斗持續兩天一夜,日軍損失超過1300人,卻沒能攻破一營的防線。
趕來支援的東印度軍隊抵達后,日軍撤退,一營傷亡不到百人。
這時候第19師裝備的“豹”式坦克,還在距離一營陣地50公里之外想辦法渡河呢。
河并不寬,水流也不算湍急,不過河道較深必須架浮橋。
架浮橋需要專業的舟橋部隊,只有樟宜海軍基地才有,舟橋部隊接到命令的時候,日軍的進攻已經被擊退。
就算“豹”式及時趕到,面對日軍也不能大意。
日軍使用常規方式無法對抗“豹”式,骨子里的偏激和狹隘迅速顯現。
手榴彈炸不開“豹”式的裝甲怎么辦
那么就用炸藥包,人肉炸藥包,對于日軍來說,一名士兵加一個炸藥包,換一輛“豹”式坦克很劃算。
南部非洲“豹”式在出動的時候都有伴隨步兵,這是鮮血得到的教訓,在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裝甲部隊如果在沒有步兵伴隨的情況下出動,多半損失慘重。
南部非洲在裝甲部隊的使用上經驗豐富,不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
東印度和英國的將軍們還得學,尤其是英國人,3月3號的一次戰斗中,一支英印部隊坦克連隊,在沒有步兵伴隨的情況下作戰,結果12輛坦克全部被日軍的人肉炸彈炸毀。
安琪很生氣,英印部隊的坦克全部都是南部非洲援助的,結果卻所托非人,英印部隊裝備了更先進的武器,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依然不堪,這不是裝備是否先進的問題,人不行裝備再先進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