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是有缺點的,這一點不僅僅皇帝老子知道,絕大多數的讀書人也都知道。
所以自從儒家誕生以來,便有千千萬萬的讀書人妄圖對儒教進行改造。而那些能夠有效改變儒教世界觀,或者有效補充儒家世界觀的讀書人,則是被稱為大儒。
不是說考中了進士,當上了六部尚書或者內閣閣老就能自稱大儒,而是必須對儒家的世界觀進行改造、補充、升級的,才能成為大儒。
比如朱熹,雖然很多人都說理學如何如何不好,缺點如何如何的多,還有很多人說朱熹人品不行云云,但這些和朱熹在活著的時候成為公認的大儒,是沒有直接聯系的。
又比如王陽明,他能成為天下公認的大儒,不是因為他打了勝仗,平定了寧王之亂,而是因為他提出了心學,有效的彌補了儒學的世界觀。
“哦?那他憑什么成為大儒?想要讓全天下的讀書人認可,這可不容易。況且都崇禎元年了,不去做官,不去練兵,卻來改革儒教,該不會是荀老夫子他們做的吧?”
“是啊,未免有些不合時宜。儒家還好說,儒教和帝國的沖突實在是太強烈了,荀老夫子想要改革儒教的想法可以理解,可是我不覺得他能成功。”
“不一定,儒教的姿態你們也都知道,和帝國的理念可謂是水火不容,史書記載,當年儒教第一次出現在帝國眼中的時候,荀老夫子可是親自拿著寶劍,帶著弟子們去砍人。”
“那一次一直以來都很和藹的荀老夫子直接殺紅了眼,親手殺死了數百名所謂的名教大儒,這可真是深得孔老夫子真傳……”
“嘿嘿,可不是嗎,孔老夫子在當官之后立馬殺了少正卯,他老人家在前面帶頭,還不準其他的儒生有樣學樣?”
如今儒家在帝國的地位實在是有些尷尬,任何一位讀了其他世界史書的,對于儒家都很難有太多好感。
雖然儒家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北宋滅亡是因為金朝太能打了,是當時的皇帝老子廢物。
南宋滅亡是當時的天子昏庸、大臣弄權,蒙古太能打了。
明朝滅亡是天子昏庸(劃掉,文官們還沒有不要臉到說崇禎昏庸的地步)、大臣弄權、滿清太能打了。
南明滅亡是天子昏庸、大臣弄權、滿清太能打了。
看完史書就會發現,儒生們找的理由總是一模一樣,不外乎天子昏庸、大臣弄權、敵人太強大,至于儒生本身的罪過,從來都不說。
哪怕儒生們一直是北宋、南宋、大明、南明的執政者,可他們是沒錯的,錯的是世界,錯的是天下!
至少涼小橘和同窗們,對這樣的儒家是沒多少好感的。
這種情況下,荀老夫子能怎么辦?
當然是以儒家老祖宗的身份,公開宣布,儒教不是儒家,儒家是好的,儒教是非法的……
“咳咳,這個家伙很不簡單。他首先提出了儒家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大道,大道是無限的,是很難直接證得大道的。所以他就提出了小道的理念,大道由無數小道組成,直接追求大道極難,那么就先追求小道,最終由一個個小道匯聚而成大道。”
“這大道就是儒家三觀的終極成果,除了死去的孔老夫子,沒有那個儒生敢說自己已經求得大道。而這小道,則被他定義為生活間的萬事萬物,東坡肉是小道、算賬是小道、打仗是小道、種田是小道、發明創造是小道……”
“此外,他還提出了歸納法和演繹法。三種歸納法,演繹法的三段論都被他寫了出來,但是還沒有發出去了。”
“等到他把歸納演義法發出去之后,儒教的世界觀就會被大大補全,他也會成為名傳天下的大儒。雖然這些讀書人很多都是蠢貨,但是歸納演義法的好壞,他們還是看得出來的。”
“不過成為大儒之后,他會怎么做我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