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航空發動機功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提高推動渦輪轉動的燃氣溫度,可這樣一來,無論是燃燒室還是渦輪葉片都無法承受高溫的灼燒,結果不是被燒毀,就是整個炸掉。
騰飛廠的噴氣動力辦公室做的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目前卡就卡在這里,盡管錢強和嚴天成等人按照漢密爾頓公司的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分毫不差的一點一點的仿制過來。
哪怕每個部件兒的尺寸都跟原版樣品分毫不差,即便如此仿制品一旦上了試車臺,最長的也熬不過40個小時.
而人家原版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輕輕松松就能轉三、四百個小時。
之所以差距如此巨大,無他,只因為兩國冶金領域水平相差太大,沒辦法,美國再怎么說也是超級大國,世界第一工業國,正因為如此,美國在基礎冶金領域可謂獨步全球。
不說別的,就說最基本的航空鋁合金,美國就能做到更輕,更皮實,國內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歸根到底就是冶金這個基礎工業領域不如人家。
至于航空發動機上的金屬材料冶金工藝就更不如美國了,就拿騰飛廠仿制的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來說吧,漢密爾頓公司五十年代開始研制,六十年代完成定型,距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
可人家在那時就已經用上了粉末金屬冶金工藝,從而令發動機部件更加耐熱,使用壽命也成倍提高。
反觀國內,粉末金屬冶金不是沒有,但應用范圍卻并不廣泛,只是在部分發動機改良或是新機試制上做些局部應用,倒不是不想大規模使用。
主要還是國內粉末金屬工藝太粗糙,沒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幾個國內急需的尖端項目上。
這導致不少航空發動機廠一直沿用五六十年代蘇聯提供的老工藝、老技術,永宏廠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廠里的設備幾十年都沒變,廠里的技術部門對新工藝不是沒有研究,只可惜廠里的設備無法完成新工藝的要求,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騰飛廠也是一樣,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永宏廠,畢竟人家永宏廠還有一套用于航空發動機生產的專用設備,騰飛廠的燃氣渦輪裝置至今還是各個車間蹭設備做加工。
至于材料,那些產量低的一流材料幾個重點試制型號都不夠用,自然給不了騰飛廠,所以也就只能用些現階段國內主流的航空發動機合金材料。
如此兩者之間在品質上的差距一下就拉開了,再加上騰飛廠在經驗、加工等方面的不足,試車屢屢不過關也就不足為其了。
好在解決航空發動機部件耐熱問題不僅僅只有材料這一條路,高品質的冷卻技術也是一條十分有效的解決路徑。
這就好比戰爭年代的我軍,裝備不足,就發揮戰術優勢一樣,騰飛廠在基礎的合金材料上比不上美國原裝貨,那就在其他方面下下功夫,只要能把問題給解決了,什么路徑都無所謂。
可惜的是,無論是騰飛廠還是國內,這年頭在氣膜冷卻技術上都處在研究摸索階段,好一點兒的也就能做個航空發動機機匣的氣膜冷卻,發動機的環形燃燒室和加力燃燒室的氣膜冷卻到是可以勉強做出來,但質量不是很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