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歐洲又來這一套,顯然是故技重施,拖延時間,問題是當年波音、麥道棋差一招,難道歷史經驗值滿滿的H公司還能被歐洲人再坑一次?
于是這天晚上,林德曼煲了整整大半夜的電話粥,將波音、麥道、通用、諾斯羅普、洛克希德等涉及航空產業的巨頭聊了一個遍,然后又跟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電臺、美國之音等媒體的負責人交換了意見。
隨后便讓李斯特連夜飛回紐約,隨后轉機前往歐洲。
林德曼相信,動用龐大資源的H公司,絕不會讓歷史重演,歐洲人想拖延時間,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可不管這些,無時無刻的核泄露不斷加重歐亞大陸的核污染。
其他時間倒也罷了,H公司面對耍了兩百年流~~氓的歐洲人也沒辦法,可是現在,在蘇聯切爾諾貝利的神助攻下,誰耍誰流~~~氓還真說不準。
事實也的確如此,就在李斯特返回紐約并在第二天登上美聯航飛往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航班時,美國各大媒體在航空巨頭們的受益下,開始連篇累牘的報道在核污染下,歐洲民眾的苦難生活。
其中的一篇由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馬丁撰寫的《八千米上的漂浮物》,以一種獨特的上帝視角和靈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看似夢幻實則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歐洲在核污染的籠罩下遭受到自中世紀黑死病以來,最嚴重的健康危機。
因為該文章文筆斐然,觸動靈魂,被美國各大媒體爭相轉載,原本用于對蘇聯宣傳的美國之音更是破天荒的對整個歐洲全文播放了這篇文章。
李斯特從羅馬國際機場下飛機時,便從隨身攜帶的迷你收音機中聽到了美國之音播音員那聲情并茂的朗誦之聲,等出了機場,通曉意大利語的李斯特便買了份當地的報紙,很快就在顯著版面上找到了有關《八千米上的漂浮物》的報道。
李斯特不禁莞爾一笑,心下立馬就充滿了底氣,甚至都能在腦海里臆想出意大利負責采購的官員被輿論壓力逼得抓狂的模樣。
很快車子就開進了一處意大利空軍基地,這里是意大利負責測試無人機的地方,同樣也是李斯特這次意大利之行的目的地,收起報紙,車子便停到一處三層辦公樓前,負責采購工作的意大利空軍少將薩瓦林諾,站在辦公樓的大門口迎接李斯特的到來。
雙方親切的握了握手,一番寒暄后,李斯特便意有所指的問:“將軍,今天的報紙您看了嗎?”
“當然,不但是報紙,就連《八千米上的漂浮物》的原文我都拜讀了兩遍。”薩瓦林諾與李斯特并排往辦公樓內走,說得很是認真。
李斯特笑了笑:“感覺怎么樣?”
“恕我直言,看了這篇文章后,我們更沒辦法采購你們的產品了。”薩瓦林諾直言不諱。
“為什么?”
薩瓦林諾聳了聳肩:“因為你們無人機根本就飛不到八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