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的上帝!這個效率實在是令人震驚。”
“絕對是天才的想法。”
“足以改變現有的航空工業發展格局。”
凝滯片刻,這些歐洲航空企業的負責人們便爆發出一系列發自內心的稱贊,當然借著稱贊的機會轉頭問身邊的幕僚,有沒有可能通過觀察把這套架構搬回自己的企業才是他們心照不宣的真正目的。
結果自然是事與愿違,畢竟他們身邊的幕僚更加內行,也正因為如此,在驚嘆行動者公司脈動—1型生產線獨特的技術優勢的同時,也發現在這背后并不是簡單的擺個U型生產架構,設置幾個工位那么簡單。
首先必須分析機型各個部件、裝配工藝的特征,然后進行逐一量化,然后歸納出七、八個工時一致的生產工位。
其次對生產上的管理必須標準化和系統化,及時更新生產任務進度,保持各個工位的生產同步,如此才能完成所謂的脈動。
最后便是物流和后勤的分配與控制,如傳統轉配的人找工件的事情決不能發生,只能將部件與工具分門別類的放在經過精細化處理的工具儲藏箱里,工人們按照標識隨用隨取,這樣才能做到減少時間損耗實現快速裝配。
正因為如此,整個脈動—1型生產線更像是一座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不過是個U型架構,實際上隱藏在背后的是一整套革新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物流后勤控制方式。
說白了就是一整套全新的航空飛行器的生產標準。
他們這些歐洲航空企業不是不能回去自己做,問題是這么多的環節,如此多的配套模式,一個個的摸索下去,沒個三、五年誰能搞得明白?
不說別的,就拿物流與后勤控制來說,連個指甲蓋大小的螺絲釘都要分門別類的做專業的分配與儲藏,一架飛機類似的部件有多少?
幾萬甚至幾十萬個,這么多的部件一旦發生錯亂,影響的可不是一兩個工序的錯誤,而是整條生產線都會因此而發生癱瘓,造成的損失簡直無法估量。
還有部件的標準化,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雖說歐洲在這方面有著不弱的基礎,但距離嚴格的標準化還有著一段的距離。
可想要實現脈動—1型生產線的高效生產,各部件之間必須嚴格統一標準,不然液壓機構與起落架的接口不匹配,就算你把脈動生產線建成了,那也是白搭。
正因為如此,剛才埃文斯說得可不是他們脈動—1生產線如何如何,而是他們航空產品生產架構設計怎樣怎樣。
什么是設計?
不單單包含生產線以及配套的生產設備,還有針對不同機型的深度解析與個性化的定制,換句話說,行動者不光是賣生產線,更是賣創意、賣技術還賣他們獨一無二的標準。
各個歐洲航空企業負責人盡管不是技術處出身,但能爬到領導崗位,多少還是了解一些里面的內情,聽完幕僚的簡單分析,便知道想要看幾眼就復制出來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