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瓦倫里奧如此。
要知道11號臺風剛過去沒多久,浙東沿海的天氣尚不穩定,云層厚不說,還伴隨著雷雨等強對流天氣。
若是固定翼飛機也就罷了,大不了升到一萬米以上的高空,避開厚厚的積雨層,能安然飛上一段時間。
可旋翼飛機就沒這個能力了,因為這類飛機最大的飛行高度也就是6000米左右,通常的任務高度都在1000米以下,在這個高度上,受到天氣的影響極為的劇烈,基本上刮風下雨都能趕得上。
也正因為如此旋翼機對天氣的情況要求特別高,特別是在風力不穩的情況下,因為多變的風向很容易造成旋翼飛行器的氣動穩定性,稍好一些是操作不穩被迫返航,差一點兒的就是失速迫降,甚至因為風速驟變導致空中解體的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直升機等旋翼飛行器都要做好充分的氣象準備才會執行飛行任務,就好比拉什號上的HH—65直升機,之所以敢去執行救援本國公民的任務,不是瓦倫里奧發瘋,更不是耶倫頭鐵,而是基于拉什號艦載氣象雷達,打前站的HU—25指揮巡邏機上搭載的氣象探測器,亞太上空三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實時的氣象數據以及自二戰以來域外某大國在東亞地區積累數十年的氣象歷史資料。
正是這些在直升機平臺外看不見的東西,在紛繁復雜的氣象中尋得一絲契機,這才讓HH—65直升機有了執行任務的窗口。
可饒是如此,HH—65直升機也只敢裸機出行,不敢攜帶任何多余的東西,生怕遇到意外出現事故。
可東方某大國的直升機好似根本不在乎這些。
要知道距離長三角兩百海里外的拉什號附近洋面的氣象條件遠好于內陸地區,畢竟11號臺風剛剛登陸,氣象條件十分紊亂,根本就比不了已經遠離臺風的洋面上。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東方某大國有域外某大國那種全方位立體式的氣象監測手段嗎?就算有,一般的直升機敢在這種氣象條件下吊裝?
要知道紊亂的風險吹動直升機下的吊裝物,很容易造成上面的直升機重心不穩,尤其是在遼闊的洋面上,瞬時風力非常大,一旦把握不好就是個機毀人亡的下場。
如此常識性的東西東方某大國的救援部門難道不知道?
瓦倫里奧當然不覺得東方某大國的救援部門會犯這些常識性的錯誤。
既然如此,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東方某大國的救援部門對他們的直升機性能非常有信心,堅信它們能夠完成救援環伺島的任務。
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耶倫靠著衛星電話將環伺島上的情況逐步的傳遞過來,瓦倫里奧很快就對東方某大國救援部門派遣的直升機有了大致了解。
機身非常緊湊,并且使用了極為罕見的差動式旋翼布局,由此取消了尾部螺旋槳,從而令機體更加輕盈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