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蘇聯的無人機理念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水平,在許多面向未來的核心架構上與騰飛集團不但不解近反而背道而馳。
就拿多批次無人架勢飛行器控制來說。
蘇聯專家給騰飛集團的意見就是蘇聯紅海軍導彈飽和式攻擊的作戰方式,即用一個單獨的無人航空器做導引,協調其他無人航空器飛向預定目標,中途不需要干預,只要做好遠距離的中繼傳輸或制導即刻。
很簡單,很粗暴,非常蘇聯!
但卻與騰飛集團多架實時控制,靈活機動布置,可放、可收,有效支援的理念相差甚遠,更不符合部隊對新一代攻擊型無人機的定義。
是的,騰飛集團耗時五年,研制開發的無人機蜂群技術最開始并不是典型的民用項目,而是摻雜了濃重的軍事色彩。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八十年代末總部出訪以色列,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順便也為了推銷自己的軍事裝備,以色列人向到訪以色列的總部領導們展示了他們開發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
那種靈活多變,多波覆蓋,發現目標即摧毀,無目標便返航回收的作戰理念一下子就吸引了總部領導的目光,于是很快便跟以色列IA航空公司簽訂合同,在“蜻蜓”系列空空導彈外,追加了“哈比”反輻射無人機項目。
等回到國內,經過實地測試,部隊對“哈比”無人機的性能非常滿意,便組織一批企業和專家研究能不能對其進行國產化復制工作。
當時騰飛集團雖然受邀,但卻沒有當一回事兒,畢竟騰飛集團并不是典型的軍工企業,而是一家復合型企業,軍工業務并不是大頭,更何況盯上這個項目的國內企業并不少,騰飛集團這邊也沒想跟人掙個頭破血了,打個醬油就行了。
所以當時莊建業都沒親自過去,直讓總工程師林光華做代表意思一下就行了。
林光華起初也沒覺得什么,打醬油嘛,得過且過就行了,可當他看到“哈比”無人機后,什么打醬油,什么得過且過,全都統統拋到腦后,旋即私下人畜無害的面具,露出嗜血的獠牙,不管不顧的跟著其他競爭對手撕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
之所以如此,無他,只因為以色列IA航空公司的“哈比”無人機林光華太熟悉了,就是當年騰飛集團出口美國H公司的RY—1自殺式攻擊無人機,曾經被H公司出售給南非,并在安哥拉戰場重創過蘇軍的裝甲部隊。
其國產改進型號,便是裝備空降部隊的攻擊—1無人機,只不過相較于攻擊—1強調成本控制而結構較為簡單,RY—1無人機就要復雜一些,結果就是這款當初騰飛集團用來賺外匯的低端貨,竟然被以色列人一番包裝后,轉手高價賣給國內。
林光華當時就覺得臉上火辣辣的,只覺得比挨了十幾個耳光還要疼,于是想都不想,直接下場開撕,不蒸饅頭爭口氣,怎么也要把騰飛集團的東西給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