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被達索卡了脖子的騰飛集團是不幸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知恥后勇,立志補齊這個短板的騰飛集團也是幸運的。
因為在八、九十年代國內還是有相當一部技術專家和科研機構致力于工業設計軟件的開發。
以至于在1992年,國產工業設計軟件的市場占有率還在25%以上,基礎是相當不錯,遠比幾十年后,被國外軟件一統天下,稍有不服一個斷供令某些工科大學的畢業生連論文怎么完成都沒找落的尷尬時刻要強得多得多。
不過這還不是騰飛集團最值得慶幸的,最最關鍵的是這些工業軟件類的技術成果在當時的國內售價那叫一個便宜。
這一方面是國外同類軟件競爭所致,但最重要的是國內的主流卻是重硬件,不重視軟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硬件兒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出成績,軟件虛頭巴腦的不說,技術門檻還高,就算掰開了揉碎了,上面的領導一句:“這能干個啥?”瞬間破功。
因此國內的工業軟件不但邊緣化嚴重,還被國外同類產品各種打壓,從而導致這類產品的價值上被嚴重低估。
別的不說,騰飛集團在1988年9月份從航空6XX研究所引入的HAJIF有限元分析軟件,所有數據庫、源代碼、核心算法外加三名專職開發工程師,騰飛集團一共才付出了48萬人民幣。
要知道有限元分析軟件可是一切工業設計的基礎性建模軟件,法國達索的CATIA軟件享譽世界,但其基礎也是從有限元分析軟件中搭建起來的。
正因為如此,騰飛集團想要構建自己的工業設計軟件體系,有限元分析軟件必不可少。
因此這類專業化的建模分析軟件在國外通常都能賣出天價,一兩百萬美元算是起步價,稍微過得去的就要上千萬美元才能成交,就這,開發者還未必將所有的源代碼和數據庫這類核心技術拿出來。
可在國內,所有核心全部拿出來不說,連三名負責開發和維護的工程師都塞過來,結果只有區區48萬人民幣。
是這款HAJIF有限元分析軟件差勁嗎?
當然不是,要知道這款航空6XX研究所開發的有限元分析軟件可是在1985年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的頂級科研成果。
哪怕是跟歐美的一流有限元分析軟件相比,HAJIF有限元分析軟件在基礎算法,涵蓋范圍,建模應用與反應速度上絲毫不差,唯一的缺點就是人機交互沒有歐美做的漂亮和花哨,用戶體驗稍微差了點兒,但卻不影響這類軟件的正常應用。
還有整個工業設計軟件的底層管理架構,騰飛集團是從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采購的語言邏輯、核心算法,以及一批自愿跟隨的工程師,這次騰飛集團幾乎是零成本,只給其旗下的聯想公司提供30萬人民幣的貸款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