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難以置信,但埃多奧和克里爾多等一眾巴西航空航天局的專家們卻是明白,他們這次中國之行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這套JSNB—Ⅱ航空、航天綜合分析系統了。
盡管這套系統讓樸明哲、巴迪亞等人各種不理解,但在埃多奧和克里爾多等人眼里這套系統卻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甚至是他們巴西航空、航天領域唯一有機會獲得的世界級的先進生產工具。
因為這種應用了虛擬制造技術的數字化生產工具已經在歐美等行業巨頭手中得到了應用。
最典型便是波音公司,其開發的波音777客機就采用了波音自主開發的虛擬制造技術,令原本需要6到8年才能完成的研發周期,只用了3年多的時間。
1990年10月開始立項,1991年2月正式研制,1993年工程樣機下線進行地面測試,到了今年6月份正式首飛,預計明年年底第一批量產機型就可投入運營。
屆時完全可以按著投入運營沒多久的空客公司A340腦袋各種花式摩擦。
因為在航程與載重相當的情況下波音777的各項成本比A340更低。
這不僅僅是波音777采用的雙發布局,比A340的四發更具優勢;也不是波音777的通用發動機更強大,比A340的五發AUP的諢號要堅挺很多,而是因為波音777僅僅3年的研發周期,就讓這款機型的制造成本低到令空客各種哭暈在廁所。
對此空客也是無奈,盡管對外公布的A340研發進程只有5年的時間,但前期的論證工作卻花了空客4年多的光景,而且在研發過程中還采用了與A330并行研制的概念,且借鑒了不少A320的成熟技術,盡量縮短研發周期。
緊趕慢趕想著趁波音767市場預期不景氣,其他機型技術老舊的當口,搶占一部分市場,誰曾想他們的A330和A340絕代雙驕剛一登場,波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記降龍十八掌就把波音777拍上來。
速度之快簡直駭人聽聞。
不說別的,就算設計生產一輛小汽車,反復研發也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波音卻在777上實現了比研發小汽車還要強大的效率,要知道那可是飛機,還是起飛重量百余噸,載客數百人,飛行一萬多公里的洲際遠程客機。
光零部件就有數千萬之多,鋪開設計圖能繞地球好幾圈兒,卻把效率做到這般強悍,只能說明波音真的非常強悍。
然而波音對外界的驚詫卻只是微微一笑,如果不是因為對自己開發的虛擬制造技術還有點兒信心不足,臨時做了幾個驗證模型進行了半年之久的對比實驗,整個波音777的研制進程甚至會被壓縮到2年左右。
因為波音公司所使用的虛擬制造完全顛覆了八十年代所提出的并行制造和敏捷制造概念,將波音內部利用強大的工業軟件和計算機架構整合成為一個純數字的虛擬工廠。
從設計到研制再到工裝和工藝,所有的零部件大到幾十噸中結構部件,小到指甲蓋兒大小的小螺釘,都可在這座虛擬工廠中得到反復驗證,從而得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然后將這些方案形成數控程序,輸入車間內的數控機床中便可按照設計思路源源不斷的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