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幾點,盡管當時的德連齊科拿著R—27K反艦彈道導彈資料,說的是天花亂墜,國內相關部門卻覺得這是德連齊科想立足國內的伎倆罷了。
介于德連齊科本身極高的技術背景,國內相關部門還是給他安排了工作,但也談不上有多重用,只是在某研究所擔任學術顧問而已。
直到那場大事件后,受到觸動的總部以及各研究部門面對兩難境地之下,這才猛然發現,德連齊科所提供的技術路線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隨即便將德連齊科請過來,又做了一番更加深入的了解后,總部這才下定決心,準備將反艦彈道導彈作為“殺手锏”計劃的核心,予以重點發展。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這種用來實施戰略威懾的反介入作戰體系在符合總部的戰略預想的同時,能夠將預算控制在國家財政承受的范圍之內。
畢竟總部的規劃預算不過180億人民幣,最多不超過260億,這個數如果用來造航空母艦的話,估計連一個齊裝滿員的航母戰斗群都湊不齊,與之相比,如果能用同樣的錢,讓域外某大國的艦隊止步于2000公里之外,那絕對是超級劃算的買賣!
當然,想要把這筆買賣做成,總部這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畢竟反艦彈道導彈不是單一的一款武器,而是圍繞導彈的一整套包括偵察,鎖定,引導,攻擊,毀傷評估等等要素的作戰體系。
換句話說,單純的反艦彈道導彈只是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節點,想要完成整個作戰過程,必須有其他配套設備支持,不然反艦彈道導彈就如同子彈失去了槍,跟堆廢鐵沒啥區別。
正因為如此,前蘇聯在研制R—27K反艦彈道導彈的同時,在太空上布置了“海洋”系列海洋偵察監視衛星,用于跟蹤監視大型水面艦艇;配合“宇宙”系列通信衛星,構建起天基偵察、通訊保障體系。
高空上,利用“神秘—U”和圖—95RT偵察機,巡航重點區域,從而實現戰區的目標指示與引導架構。
與此同時,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會利用艦載直升機,雷達,聲吶等手段,不斷確定敵方的位置,并利用數據鏈實時傳到R—27K反艦彈道導彈導引頭上,從而確保精確命中目標。
毫不夸張的說,一次R—27K反艦彈道導彈攻擊幾乎要調動蘇聯紅海軍大半的精華才能實現。
而這些蘇聯在70年代就構建起來的作戰體系,國內卻跟白紙一樣,完全是零。
別說專用的海洋監視衛星了,就連常規的海上巡邏機國內都少得可憐。
所以,想要實現反艦彈道導彈的作戰構想,國內必須從頭開始打造一套屬于自己的作戰體系出來。
從太空到水下,從火箭發動機到超高音速彈頭,涉及面之廣,難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若非如此,總部首長也不可能把莊建業叫過來親自布置任務,因為只有騰飛集團能夠提供最為全面的技術支持和產品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