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總部首長會如此驚訝,飛行員頭盔瞄準具這類航空器配套裝備,國內不是沒有立項。
東北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承擔的蘇—27仿制計劃當中便有配套的俄制飛行員頭盔瞄準具的配套研制項目。
問題是該項目是在東北和華北,而此時此刻總部首長身處的可是西南,和東北隔著十萬八千里。
按理說應該沒有這東西才對,結果這地方不但神奇的出現了,而且弄的還是更加復雜的直升機頭盔。
是的,在九十年代,以阿帕奇為代表的先進武裝直升機的飛行員頭盔,因為與機載紅外探測裝置、導彈導引頭、機載火控裝置交聯,使得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員可以從繁復的飛行操作與目標識別中解放出來,只需利用頭部的轉動與雙眼的凝視,配合一體化的武器操縱桿,就可實現“看哪兒打哪兒”的科幻壯舉。
基于此,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才可以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橫掃伊拉克,以至于不少阿帕奇飛行員在戰后接受采訪時,不無霸氣的說:
當我看到伊拉克的坦克,它就死了。
一時間,不明就里的人覺得美國太強大,先進武器是看誰誰死,各種卑躬屈膝紛至沓來;而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同樣獻上自己的膝蓋,他們到不是因為什么科幻不科幻,而是自內而外生出一種江湖越老膽子越小的悲涼感。
至于為什么,很簡單,因為懂得太多,所以才會明白美國人技術實力的強大。
首先是微電子,所有搜索設備和攻擊裝備全部交聯到頭盔上,這本身需要十分強大的信息和數據解決能力,其中的芯片、軟件、架構、算法,無一不是相關領域的前沿。
其次就是頭盔本身要控制重量,結合這么多的東西,卻不能給飛行員帶來身體上的負擔,畢竟飛行員飛行時經常要承受大過載激動,對頸部脊椎的壓迫本來就大,若是在頂個十幾斤重的大鐵坨子,正常飛行還好,一旦做過載機動,飛行員極有可能承受不住頭盔的負荷被直接扭斷。
所以這類飛行員頭盔總體重量必須控制在2公斤以下,這是個什么概念,國內的80式鋼盔的重量是1.25公斤,兩頂鋼盔的重量就超出這類可看哪兒滅哪兒的飛行員頭盔的規格要求。
問題是鋼盔上可什么都不放,而飛行員頭盔上卻要繼承各種各樣的集成電路和復雜組建,可既便如此,總體重量還不能超過2公斤,這就要求在頭盔材料的選擇上必須是高端的輕質材料,而且必須細微到每個螺絲釘。
高端的輕質材料本來就少,還要細微到螺絲釘,難度可想而知。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便是目視光學設備,這一點不難想象,所有的信息都能被雙眼讀取,同時還要保持極高的透光性,不影響飛行員正常的飛行視野。
透光、顯示、集成,雖然只是小小的光學顯示設備,但全世界能做出這類高附加值光學鏡片的國家卻屈指可數,目前只有美國和歐洲具備相關的工業生產能力,其他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沒辦法達到歐美的技術水平。
沒有先進的光學設備,哪怕前面處理的再好,也實現不了飛行員頭盔看哪兒滅哪兒的超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