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不叫AFP,而是稱作NB系列自動碳纖維絲鋪放機床。”
莊建業笑容謙遜,神態溫和,半點兒沒有以往那種有點兒東風就飄上天的既視感,但這話聽到老韋的耳朵里,卻無異于是一記驚雷。
自動碳纖維絲鋪放機床,英文稱之為AutomatedFiberPlacement縮寫為AFP,也就是自動鋪絲機的簡稱。
其作用主要用于飛機、火箭、導彈等航空器或航空器復雜曲面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鋪放成型。
屬于航空航天制造領域最為高端的一類核心設備。
也正因為如此,碳纖維復合材料即便誕生了將近40年,各國也陸陸續續將其應用到各類航空航天產品中。
可真正能把這種新材料應用好的國家卻并不多。
這就好比麻將人人會打,但真正能每把穩贏的牌中高手鳳毛麟角是一個道理,其本身也是有高低差別,強弱之分的。
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實際應用和成型產品制造也是一樣。
最低級的便是利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生產廠生產的預制碳纖維復合材料織物,利用環氧樹脂為粘合劑,根據模具形狀,用人工一層一層的貼敷、壓實,然后送入熱壓灌定型。
次一級的是碳纖維復合材料自動纏繞機,誕生于70年代,主要用于遠程彈道導彈彈體的制造,以此降低導彈總體的結構重量,提高有效載荷。
美國的C—4潛射彈道導彈,D—5潛射彈道導彈,法國的M—45和正在研制的M—51兩款潛射彈道導彈都采用彈體碳纖維自動纏繞工藝來生產彈體。
然而碳纖維復合材料自動纏繞機雖然能夠生產諸如彈體這樣規整的圓形部件,但單體內的襯板、飛機上的機翼、尾翼、方向舵等平面部件卻無法制造,還需要人工用碳纖維織物一層一層的鋪設。
先不說人工費有多昂貴,也不提人工的失誤率,就說碳纖維織物在鋪設時多出的邊角料要被割掉報廢的廢品率就是個不小的數字。
于是從80年代開始,歐美便采用自動碳纖維復合材料帶層輔機床,簡稱自動輔帶機,英文縮寫ATL,作為航空航天平面板材的自動加工設備,用于取代人工生產。
該設備核心是前端的機床輔帶頭,它是集帶料運輸、加熱、施壓貼緊、剪切、重送為一體的專業化帶鋪設備。
正是有了這樣的設備,才可以完成除了熱壓灌加固外,所有之前需要人工參與的鋪設、粘連、剪切、壓緊、成型等所有工藝。
不僅如此,由于自動輔帶機自動化使得用這類設備加工碳纖維部件效率成倍的提高。
因為一般來說,人工鋪放生產率平均為0.5~1.2公斤\小時,采用自動輔帶機鋪放則可達到20公斤\小時的生產率,足足是人工的20倍。
至于精度就更不用說,最熟練的鋪放工人也只能做到正負3毫米的誤差,而自動輔帶機則可做到正負1.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