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技術架構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經被提出來了,就技術本身而言并不復雜,以至于土耳其這樣的二三流地區強國都可以輕松駕馭。
可想要做到中國騰飛那樣無依托、無控制體系且超大范圍的應用,找遍全球,除了美國估計在找不出第二家。
因為這里面的關鍵并不在無人機技術本身,而是在大氣層外的空間軌道上。
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遍布近地軌道空間的通信衛星才是支撐這一切的根源。
到不是說以前沒人知道這個道理,而是因為空間軌道有限,通信衛星不但生產成本高,發射成本更高,再加上通信頻段本就稀缺,只能將有限的資源給“捕食者”或“全球鷹”這類大型無人機,中小型無人機只能暫時放棄。
不過這一切隨著中國騰飛“漫游終結者”計劃不斷的升級和改進,如今已經徹底解決了中小型無人機通信引導的問題。
要知道已經是第三代“漫游終結者”星座衛星,如今已經在近地軌道空間部署了超過8000顆小型衛星,未來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到4萬顆。
這就等于在近地軌道空間織了一張超大衛星通信網,不但可以滿足中小型無人機遠程控制的需要,更可以提供移動互聯網通信服務,當然,順到也可以收一收某些想發射衛星實體的軌道轉讓費啥的。
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大買賣。
所以吸引了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加入其中,可最終成功的除了莊建業的騰飛系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其他的有一個算一個可謂是非死即傷。
沒辦法,這東西需要低成本發射技術作支撐才能玩兒的起。
別看是低成本,實際上前期的投入著實不小,這就跟極簡裝修一樣,看著平平常常,毫無特點,實際上在工藝細節上最為考究,同樣的也為耗錢。
低成本發射技術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大國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投入,是早就不了騰飛系和SpaceX這樣偉大的企業的。
當然,兩家的低成本發射技術,可謂是殊途同歸,無論是騰飛系還是SpaceX采用的都是火箭可重復利用技術,將二手、三手火箭不斷翻新利用,達到多次重復降低成本的目的。
雖然在近地軌道方面兩家的技術路徑區別不大,甚至在莊建業利用“鉆天猴”2F運載火箭向高軌道發射了一架全新的TM—9MAX小型單發高級公務機;馬斯克立刻不甘示弱的就把一臉特斯拉電動車射向了太空。
別苗頭的意味不可為不激烈。
但在深空探索方面,兩家的路徑就截然不同了,馬斯克青睞征服火星,并為此制定了龐大的計劃,而莊建業則是步步為營,準備先在月球建立基地,然后在進行更遠的深空探索。
正因為如此,兩家的發展重點也就變得迥異起來,馬斯克專注于超大型火箭的研究和火星往返技術,并希望自己死后能將骨灰撒在火星上。
而莊建業則專注于空間站,和大型地外人造天體的組合以及月球探測上,不但在空間站的建設上投入甚大,而且積極發展有利于生命體長期生存的創新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