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十九世紀初就發明了,不過當時是有線傳輸,到了20世紀初,無線電報才被發明出來,這時候電話都已經出現了。不過電報的成本更低,在傳真及長途電話普及以前,專門為電報發明的電傳打字機曾經一度遍及發達國家各地的辦公室,專門用作長途通訊。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電報依舊是人們長途交流的首選,而且按字數收錢。
電報的核心是摩斯密碼,通過滴答長短音作為基礎單位,然后用最多5個單位來表示一個數字或字母,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來傳輸信息。而中文則通過4位數字來表示一位漢字,編碼后進行傳輸。
在嘉一上學的時候,填涂答題卡和志愿表時需要填寫名字,但是需要使用數字代碼來代替漢字,因為自動讀卡機無法識別中文,只能夠識別數字,所以每一個名字都是對應了一個4位數的編碼的。
當時還發了一本小冊子,專門讓人來查閱自己的名字是什么編碼。
嘉一曾經以為這是摩斯密碼,還專門去了解過摩斯密碼,后來才知道,這是漢字區位碼,并不是中文電碼,區位碼是專門為計算機設計的一套漢字編碼,雖然和中文電碼一樣都是4位數字表示,但并不一致。
摩斯碼更早一些,而區位碼是計算機出來后才確定的。很難說,這兩者之間沒有繼承關系。
嘉一道現在都記得自己名字的編碼——19415027(成一)。
所以現在想要再來復原一套摩斯密碼,對于嘉一來說并不麻煩,而且現在通用的語言是字母語言,對于編碼就更加簡單了,只需要將基礎字母進行編碼就可以,不需要像是漢字一樣,將所有的漢字都編碼一遍。
很快,嘉一就將自己所需要的摩斯碼給編好了,而利用銅晶之間的聯系制作兩個想通的通信法陣也不算困難,他設計定地柱的時候就利用過銅晶的共振特性,現在再利用起來也不算麻煩。
設計好的通訊工具是一個小小的圓盤,差不多一個餐盤大小,上面布滿了花紋,在正中間是一塊(半塊)暗紅色的銅晶。
這只是一個原型機,所以看起來有點粗糙,外面的花紋是暴露的符文法陣,雖然看來很有魔幻的感覺,但是在嘉一眼里,有點像是電路板都暴露在外的工程樣品。
拿著這個通訊圓盤,嘉一將一頭交給了弗勞爾,另一頭自己拿著,一路趕到了威克姆城。
在城內找了一個地方住下,嘉一將圓盤拿出來,將精神力聯通進入圓盤內部,用精神力觸發銅晶的控制器,控制著銅晶進行振動,在另一邊,另一塊銅晶立馬就感受到了振動,開始發出信號,圓盤上亮起光芒。
嘉一:“喂喂喂能收到嗎__”
…………
弗勞爾:“收到了收到了真的收到了想不到你這個東西還挺管用的啊”
…………
嘉一:“怎么沒話了語言要精簡不要重復好幾遍還有要用__結尾__”
弗勞爾:“這東西太快了你是怎么做到的雖然不能傳輸聲音但是竟然能夠傳輸文字__”
……
……
兩人就這樣用銅晶“電報”聊了好長時間,嘉一的銅晶電報同諜戰劇里面的電報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只是他發報的時候不需要使用手動去觸發,而是直接使用精神力控制銅晶的振動,振動的長短來表示滴和答兩種報文,另一邊接收后再人工的解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