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無天子之才德、守住江山,也無天子氣節,為國殉難。而是拋家棄國、甚至不思東山再起,只茍且在偏遠小島之上,后世之人,怕是對我評價不高,并且,都遠不如四叔吧......?”
還不待李林波回答,朱允炆已望著遠處清冷的海面,落寞地給出了其心中的自我評價。
“……”
在沉默中凝視了一陣朱允炆的側影,李林波也不知道,對于這位歷史上經歷堪稱傳奇的昔日天子,自己心中到底是何評價。只是,無論與自己當初想象中的建文帝形象、還是八年前那個瘋瘋癲癲的年輕人相比,此刻的朱允炆都已大為不同。
作為一個會帶著孩子出門玩耍、甚至還要靠售賣字畫為生的平頭百姓,仿佛其已完全融入了這海外異國的市井生活當中。不過,當夜深人靜、面對著遼闊寬廣的大海時,他卻依然承受著一位昔日帝王經歷所帶來的心理重擔。
須臾,李林波終于回答道:
“陛下享國僅有四載,后世的評價其實并不太多。平心而論,陛下實在無需太過自責與介懷。其實,后世提及陛下之名,最為后世津津樂道的,大概便是您的下落之謎了。以至流傳下無數的野史與傳說。”
聽到李林波坦誠而又寬慰的話語,朱允炆的臉色多少輕松了一些,大概一直縈繞心頭的沉重自責,至此多少放下了一些。
“不過,任你們后世如何想象,也料不到一代帝王會親自給孩子換尿布吧?”
見朱允炆扭頭半開玩笑地如此說道,心情總算好了不少,李林波也是苦笑著點點頭:
“的確沒有想到。或許,這真的是最為平淡、也最幸福的結局了。”
“由此說來,后世之人最終也不知道我的所終了。換句話說,四叔他也永遠不會發現我的蹤跡了?”
說著,朱允炆不禁長舒了一口氣,似乎也已眷戀上如今的平凡日子,生怕哪天忽然行蹤暴露、禍從天境,將這美好的一切都瞬間奪走。也許是心中多年的緊張與焦慮終于得以釋放,朱允炆的話也越來越多起來:
“李公子你有所不知。四叔這些年已派鄭和兩下南洋,前不久據說大明艦隊再度揚帆啟航,算起來已是第三次了。雖說每次都未經過呂宋,但是這幾年我一直在擔心,或許是當初離開大明、乘船出海時,留下了什么暴露身份的蛛絲馬跡,以至于四叔才會派出艦隊屢下南洋,前來搜尋我的下落。唉,之前你也聽到了,我連兩個孩子都已一同更名改姓。一個叫‘文平’、一個叫‘文安’,就是希望以后他們不至于像我這般還要生活在擔驚受怕的漂泊與憂慮之中,只求他們可以平平安安……”
看著眼前這位用心良苦的父親,李林波回憶起,歷史上并未明確記載朱棣最終發現了朱允炆的下落,因此,正打算安慰幾句,不必如此終日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之下,卻聽朱允炆一股腦地繼續傾訴道:
“不瞞李公子你,我甚至和內人考慮過,為了保險起見,等他們長大成人以后,還是要送回大明,回歸故土的。只是,為避免被人懷疑身份,不如干脆就一個改姓文、另一個改姓安。日后回到大明、開枝散葉,也不必知曉自己曾經是皇子的身份。如此一來,至少可保他們后世子孫一個安寧。”
聽到此,心中寬慰之語尚未出口的李林波頓時一怔,尤其是聽到朱允炆親口所言,年齡更小的那個孩子日后很可能將會改姓安——
這一刻,李林波似乎終于得以一窺時夸六百年、命運流轉的起始軌跡。
“陛下所慮甚是,還是小心為妙。”
只聽李林波如此脫口而出道。原本那些心中寬慰之語也瞬間消失得一干二凈。
畢竟,李林波本就無意打擾歷史原本進程,更不想自己在六百年前的風吹草動,無意間擾亂了后世自己與妻子安然的姻緣。
正如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一般,考慮到六百年的光陰歲月,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的一句無心之語,不會徹底改變后世無數人的生死命運。
而洞悉到安然與六百年前的朱允炆、凌瑤夫婦的特殊血緣關系,也使得李林波對于眼前這位表面上的“同齡人”,產生了一絲難以名狀的感情,腦海中也不禁開始了一番胡思亂想:
怪不得,凌瑤與自己的妻子安然長相如此相似!原來,本就是相差六百年的太奶奶與玄孫女的關系。
而朱允炆和自己的關系,這么算起來,應該也算是親戚長輩了吧?
沒有想到,自己居然和這位傳奇的落難皇帝,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