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造好之后,陳憲拿出了自己的設計圖紙。
宋朝的造船技術,相比于大航海時代的造船技術自然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陳憲尋找這個時代的造船匠并不是讓他們自己造船,而是要將大航海時代的造船設計,和這個時代的造船工藝結合起來。
大航海時代的造船工藝,首先從龍骨開始,龍骨由分為艏柱,艉柱,龍骨三個部分,如果船很大,那么龍骨就會由好幾段拼接起來。
用木架子支撐固定好龍骨之后,接下來是鋪設底肋材,底肋材有多寬,船的平底就有多寬。
以船的艉柱為核心,還要搭建船尾彎骨,來確定船尾的外形,再通過船尾橫材將船尾彎骨和艉柱結合起來,船尾橫財將會穿過艉柱,將三者牢牢的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是鋪設船舶彎曲的框架,也就是肋骨,勾勒出船的外形,接著是鋪設支撐和貫穿整個船只的甲板梁。
鋪設完肋骨和甲板梁之后,就要進行船只外側的鋪板,這層鋪板是帆船的皮膚。
鋪板采取平接法,就是將板邊對邊的接在一起,并預留出炮窗。
鋪板完成后,一搜帆船的主體就完成了,接下來就需要對船體的密封性能進行處理。
防水處理分為兩步,第一步將蘸了油脂的麻布,用鏨子打入木頭縫隙中。
第二步用瀝青涂抹船體表面。
陳憲找不到瀝青,但這個時代的工匠也有著他們的辦法,就是用生漆代替瀝青。
先用生漆和瓷土調和,做成稠漆,先用稠漆涂抹船體表面,晾干之后,再用生漆涂抹船體的內外表面,再晾干,再涂抹,如此反復十次。
完成了帆船的主體制造之后,就是樹立桅桿和掛帆了。
樹立桅桿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一但吊裝桅桿的吊具出現問題,桅桿脫落,桅桿就會像一把長槍一樣,將船底戳透,扎入海底,那船也就報銷了。
如果安裝順利,桅桿就會插入龍骨上預留好的孔內,牢牢的被固定在龍骨和甲板上。
對于船帆,陳憲打算先用硬帆,軟帆太復雜了,他也是一知半解,如果一開始就采用軟帆的話,陳憲覺得給他好幾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建立以一支可用的船隊。
而且軟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大型大型帆船上,陳憲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制造出數百噸的大型帆船。
實際上陳憲制造的第一艘夾板帆船只有十幾米長,就算是放在這個時代,也只能算是中小型船。
陳憲帶領著搜羅來的船匠,忙碌了三個月時間,制造出了第一艘帆船。
一方面因為是試驗船,另一方面,陳憲手中沒有太多現成的船材,從民間船廠搜羅的成品船才數量并不多,陳憲需要將好港用到刀刃上。
所以,這艘試驗帆船的木料,主要采用松木,而且木料也沒有經過處理。
在制造這艘船時,陳憲用大量的鐵構件代替了原本的木釘,榫卯結構,以增加船體的強度。
大航海時代的蓋輪船相比于這個時代的船舶,最大的優點就是結實,過分的結實。
船匠們對于陳憲費工費料的制造這種過分結實的船完全不能理解。
實際上,這樣結實的構造,能讓帆船承受住更強大的火炮后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