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種提前制作詳細作戰計劃的行為,騎兵出身的楊妙真極為抗拒,所以,她的作戰計劃也就十分粗陋,幾乎等于沒有。
但步兵出身的李石和楊小乙則對這種提前制定計劃的做法比較認同,所以他們真的就在大量參謀的幫助下,制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
不但是制定計劃,在接下來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參謀本部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大量參謀的輔助,以這個時代的軍隊管理模式,絕對無法執行如此復雜的作戰計劃。
……
就在陳軍按照作戰計劃,在黃河對岸建立完善堅固的灘頭堡壘的時候,蒙古人花了四個月時間,終于通過了金國人在潼關東部狹長地區所修建的棱堡帶。
連東海過軍隊都沒辦法的棱堡,蒙古人當然也沒有辦法,他用的是和楊妙真一樣的笨辦法,那就是在棱堡大炮射程之外修建土墻和簡易棱堡,將棱堡圍困起來。
一旦棱堡被圍困起來,那它本身的作用自然也就失去了。
在歐洲棱堡興盛的年代,歐洲各國的國力和軍隊人數一直不多,棱堡就成了各國防御敵人的天塹。
到了拿破侖時代,隨著歐洲各國進入工業時代,各國國力大幅增長,其軍隊人數也大幅增加。
當軍隊人數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分兵包圍棱堡之后,各國依然能組織起大兵團入侵敵國。
這個時候,棱堡的價值就開始降低了。
當然,要徹底淘汰棱堡,就要等到威力強勁的開花彈出現之后了。
但和歐洲不同,中原地區,因為人口眾多,而且比較集中,再加上軍事傳統的不同,這里的軍隊人數一直比較多。
就拿現在的蒙古帝國來說,其蒙古騎兵加上仆從軍的總人數,高達四五十萬人,分出數萬大軍,將敵人的棱堡圍困起來,再入侵敵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所以,在陳憲看來,棱堡并不是用來單獨單使用的,而是作為補給站和兵營,作為野戰部隊的依托,就像完顏平濤所做的那樣。
實際上被蒙古人將棱堡全部圍困起來,并非金國人蠢,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在蒙古人出潼關的初期,金人確實組建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野戰部隊,進入潼關東部的棱堡帶,依托棱堡和蒙古大軍進行周旋作戰。
但一來,金國人因為財力問題,修建的棱堡比較狹小,互相之間的距離也比較分散,根本無法有效支援一支十多萬人的軍隊,再加上潼關東部的狹長地區中,棱堡帶的寬度不夠,在橫向方向上,只有兩三做棱堡,很容積就被敵人全部圍困,平推過來。
金國人無法像完顏平濤那樣,利用寬闊的棱堡帶進行迂回作戰,擾亂敵人后路。
他們只能和蒙古人進行硬碰硬的正面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