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上將黃金探測器、挖掘器具、一袋石灰粉和一臺電子秤陸續搬進后院。
之后,江博也不急著立馬尋找黃金,因為咕嚕嚕叫的肚子正在催促他趕緊去為身體補充能量。
出門吃了一頓飯,然后又打包帶了些回家,以便晚上餓了的時候再吃。
關上前門,并將之反鎖,確定不會有人突然闖進來后。
江博褪去上衣,露出矯健且富有力量感的肌肉,來到后院開始搗鼓黃金探測器。
這玩意兒名叫‘賞金獵人先鋒探測器’,是江博在陽城一家專門生產金屬探測的公司買的。
在民用的探測器中,這臺探測器的功率較大,屬于頂級的那一批,費了江博十幾萬。
這款黃金探測器,采用了聲音報警及儀表顯示,探測深度和被探測黃金的面積、形狀、質量都有很大關系。
一般來說,如果黃金的面積越大,數量越多,相應的探測深度也越深,反之,面積越小,數量越少,相應的深度便越淺。
當然,除此之外,還與探測器的功率有關。
原理方面,倒也沒什么好稀奇的,利用有交流電通過的線圈,產生迅速變化的磁場。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磁場能在金屬物體內部感應產生渦電流,渦電流又會產生磁場,倒過來影響原來的磁場,引起探測器發出鳴聲。
大方向上,與現在的無線充電技術有些類似之處,只要把所探測的金屬也制成線圈,理論上就能實現無線充電。
江博讀大學那會兒,就玩過這種實驗,原理上很簡單,但要把技術變成科技物品,前方卻橫著一座大山。
組裝好黃金探測器,通上電檢測發現運行正常后,江博撕開那一袋石灰粉,拿過一個小盆子舀上半盆,開始對后院的土壤進行劃線。
幾分鐘后,面積120平米的后院,被江博分成了60塊2平方米的區域,區域之間由白色的石灰粉進行分界。
扔開盆子,前去洗了手,江博便開始操作黃金探測器,依次對每個區域進行探測。
第一次走馬觀花似的探測,沒有結果。
但江博表現得很有耐心,第二次探測時候,放緩了速度,仔細地對每一個區域進行探測。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晚上八點半的時候,黃金探測器發出了微小的報警聲。
儀表上顯示,金屬的深度8.2米。
“找到了嗎?”江博心里一喜,連忙挪開黃金探測器,拿過一把鐵鍬往發出報警聲的地方鏟了個半米深的坑洞。
然后,將黃金探測器放入下去,再次探測。
這一次,發出的報警聲更加清脆和響亮,江博興奮地捏了捏拳頭,確定了黃金就在這里。
沒有遲疑,用卷尺測量了下距離,在四米外的地方重新定了個點,把兩處的直線用石灰粉標記上,然后按照這條線開始進行石梯型挖掘。
這樣做雖然整體的工作量變大了,但難度也相應的變低了。
人力上,江博只有一人,如果從原地往下打井,他沒有打井的經驗,不好弄。
一個不好塌方了,他就直接被埋了。
而且8.2米深的井,光是上下來回運送泥土,就夠他忙活的了。
他可不想像張松明那樣磨磨蹭蹭地打一兩個月的井,他計劃一周內就搞定離開。
如果做成石梯型的挖掘通道,完全可以沿著梯形通道快速將泥土送出去,跳過了攀爬的步驟,能夠大大地節省體力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