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分鐘前,我的一名學生拿著電腦來找我,給我看了一條新聞報道,標題是《生發難關被攻克》。
大家也都知道,我本身就在從事生發研究,手下的幾名博士生也正在研究這個課題,對于生發和治療脫發,我敢說我是權威的。
這篇新聞報道,讓我最生氣,最感到憤怒的是,他們居然聲稱研究出了一種可以解決瘢痕性脫發的藥物分子。
什么是瘢痕性脫發?或許有些朋友不知道,沒關系,我在這里給你們普及下。
所謂瘢痕性脫發,指的就是突然發生于身體毛發部位的局限性脫發,毛囊上皮被結締組織代替,從而產生永久性脫發。
沒錯,瘢痕性脫發就是永久性脫發,一旦患了,毛囊壞死,除了手術移植毛囊,不管是怎么用藥,都很難再讓頭發長出來了。
而這家叫做中潤醫藥公司的企業,卻大言不慚地說,他們實驗室研究出來HBRM分子,可以治療瘢痕性脫發。
荒唐,簡直是太荒唐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多的話我也不說了,反正現在很生氣,希望有關部門看到我這條微博之后,能做出一些行動。
另外,也請大家順手轉發,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知道這個造假和騙局,提高警惕,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讓不法分子有機會賺黑心錢。”
除了文字以外,趙炳森還找到了那片新聞報道,把上面的文字進行了截圖貼到正文下方,讓他這篇微博看起來更有說服力。
發完微博,隔了三四分鐘,趙炳森刷新一看,發現評論區多了上百條留言。
“前排支持趙教授!”
“老趙別生氣,注意身體啊。”
“現在的很多公司啊,為了賺錢,越來越沒底線了。”
“不多說,已經轉發。”
“最討厭這種造假的新聞了。”
“話說得這么死,老趙不怕被打臉嗎?嘿嘿。”
“震驚了,第一次看到趙教授發這種微博,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了什么人神共憤的事情啊。”
“……”
……
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一個是美國的《科學》,另一個是英國的《自然》。
《自然》雜志創刊于1869年,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
在為數眾多的綜合性科學期刊中,《自然》雜志被引用的次數名列世界第一,它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能把論文發表到《自然》雜志上的學者,無一不是各行各業有名的專家。
無數的科研人員,都以能把論文和研究成果,發表到《自然》雜志上為榮。
英國倫敦。
《自然》雜志編輯部,繁忙的氣氛,充斥在編輯部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總編,約翰·亨特從早到晚都很忙,每天要閱覽和審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稿件,對于一名熱愛科學的人來說,實在是一件既幸福又頭疼的事情。
只是最近幾月以來,除了《對非小細胞肺癌線粒體膜電位的在體內成像》、《ERK直接調節增強子來驅動動態譜系引發》、《無金屬導向sp2碳氫硼化》與《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等論文之外。
其他的諸如《單層鉍鍶鈣銅氧中的高溫超導性》、《轉移性實體瘤的全癌全基因組分析》及《魔角雙層石墨烯中超導體、軌道磁體和相關態》等等看似很不錯的論文,都有些炒冷飯的嫌疑。
實際上,這類繁復而多元化的稿件,應該交給那些專門的主編和小編輯來審核的,可約翰·亨特總是閑不住,一有空就會參與審稿,把自己每天的時間都給填得滿滿的。
半個小時后,審核完一篇叫做《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的稿件,取下眼鏡,亨特揉了揉太陽穴。
今天的稿件質量一般,自從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后,對于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的研究和推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